编辑: 我不是阿L 2017-09-06
A34 烟台街 年月日星期四 人物 写不尽的情愫 我来烟台短短四年, 却与 《 烟台晚报》结 下不浅的缘分.

三年前, 我坐在凤凰山的松树下, 手里拿 着份 《 烟台晚报》翻阅.太阳平西, 海水被晚 霞照得有些微红, 那条曲曲折折的小路, 牵着 我的视线, 投进祥和与静美的海水中, 俄顷, 一串串文字涌出心中. 三年前, 父亲走了, 他 没留下钱财,只给我留下一张年轻时的照片 …… 没几天, 我的这段文字印在

2009 年6月19 日的 《 烟台晚报》上.从那以后, 我便与 晚报天天相伴. 八月的石榴―― ―满脑袋红点子 , 在《烟台晚报》与市老龄委共同举办的 纪念建 国六十周年征文 活动中, 我 放飞 的《风筝》, 获得优秀奖.2011 年 七一 前夕, 我 与烟台 征文启动, 我再次创作 《 说也说不清 楚的情结》, 获得二等奖. 诗写梅花月, 茶煎谷雨春 , 说的是品 茶, 我借用此句, 抒写我与 《 烟台晚报》的情 愫.四年来, 积累的剪报像针线箩筐百宝囊一 样, 丰富了我的生活.我写的长篇影视文学剧 本, 终于 砍倒胡秫 ( 高粱)露出茬 , 作品写 的是在烟台工作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故事. 写男一号开发湿地的情节,得益于晚报刊发 的多篇有关湿地、 环保、 水利建设的文章.我 的笔耕生涯, 也有晚报助力的功劳. 朱彦臣 和读者谈谈

40 岁的时候, 我的性情发生了巨大的改 变, 用同事的话来说, 简直就是变了一个人. 在这之前,我属于那种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的 话唠, 走到哪里, 哪里都是笑声一片. 非典 那年, 一向没心没肺的我, 突然思考起人生来 了. 我是谁? 、 我从哪里来? 、 我要到 哪里去? ,这个哲学命题让我纠结一时, 找 不到头绪. 为了排解孤独, 我开始在网络上写 作, 与网友的互动交流, 让我得到些许慰藉. 后来,有一位做心理医生的朋友劝我给 《 烟台晚报》投稿, 给积郁的心灵找一个表达 的出口. 也就是, 和读者谈谈, 不然, 恐怕我很 快就要抑郁了. 于是, 我一头扎进了晚报这块园地. 亦读 亦写, 学人之长, 补己之短, 乐此不疲.几年 来, 我发表的文章不多, 但也总结出了写作的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显摆. 这个阶段, 情绪化严重, 迫切希望自己写的小文被编辑和读者认可. 于是, 投稿之后, 就是热切地等待. 晚报没来, 抓耳挠腮, 忍不住了, 就去传达室看看.晚报 送到手, 哗啦哗啦 翻报纸, 直奔自己关注 的版面. 小文发了, 沾沾自喜, 连端杯喝水, 都 感觉自己有了文艺范儿. 找到机会, 就与同事 显摆一下.而若小文未发, 失落感顿生, 天地 灰暗. 第二阶段, 江郎才尽, 文思枯竭.大概码 字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身边的题材都被人 家写光了, 到我这里已经无物可写. 没有灵感 了, 觉得啥都没有意思了.这个时候, 不用着 急, 不用发慌, 看看名家的作品, 看看关于写 作的理论,做好提升自己作品质量的储备工 作. 写不出来不要硬写, 为赋新词强说愁 , 古人早已告诫过我们. 调整心态, 文章发之坦 然, 不发淡然, 顺其自然, 该干什么干什么. 第三个阶段, 跳出小我, 展现大我.这个 阶段的写作, 无论从人品与文品, 都更加趋于 理性. 我们会跳出自己的小圈子, 站在社会的 角度去写作, 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写作, 站在人 性的角度去写作,甚至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 责任高度去写作. 悲天悯人和人文关怀, 时不 时在文中流露.这时候, 你会耐得住寂寞, 会 摆脱世俗观念的袭扰,也才有可能写出好的 作品. 而唯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感染读者, 才能 和读者有心与心的交流.我正朝这个阶段努 力.希望有一天, 我能走进读者的内心世界. 和读者谈谈, 人生快事一桩. 刘海岩 晚清才女李长霞李长霞(1825-1879), 字德霄,是近代著名历史 学家 柯 劭 ( shà o mǐ n)的母亲, 更是 晚清北方文坛 冠绝 一世 的女诗人兼学 者. 清道光五年(1825), 李长霞出生 在掖县( 今莱州)城 内的一个官宦之家, 祖父李兆元, 字勺洋, 乾隆举人,官至河南 布政使, 著有 《 十二笔舫杂录》;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