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戴静菡 2017-09-04

#))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年&

月第$2 卷第+期0*123 4,352+6378 (9:3.)6);

:8 -,<

=)>

3-. =>

32,>

2) 345, '

() ?).@$2 A)B+ 参见嵇文甫 《左派王学》 , 上海三联书店 '

!$ 年版.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 例如上田弘毅的 《王龙lにおける悟と修》 ( 《中哲文学会报》 第$号, ()$+ 年) 、 彭国翔的 《良知学的展 开―― ―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 &

年版) 、 佐藤b太郎的 《王畿の 『易』 解について》 ( 《阳明学》 第( 号, ())$ 年) 、 伊香贺隆的 《王龙lの 「颜子」 论》 ( 《日本中国学会报》 第2! 号, ! ( 年) 等. 第!期斋相比, 龙溪既无 素王思想 , 对于当时崛起的商人阶层以及社会问题也缺乏关心 . 为什么在对龙溪思想以及三教问题的理解并不存在原则性分歧的情况下, 对于龙溪的实践以及评价 问题, 学界研究却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 事实上, 岛田虔次等学者依据龙溪本人所主张的 经世济民 说法, 认定其实践也必定是积极入世的. 荒木见悟同样也依据龙溪本人的文献, 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在这 里其实已经牵涉到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问题, 我们通常认定文献所记载的思想家的言说必然与其所 思所行具有一致性, 否则思想史研究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将遭受根本的质疑. 但是, 上述一致性的 假设只是研究的起点, 如果根据相关文本, 思想家的实践与其自身的主张存在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的情 况, 那么像岛田虔次那样从 思想 直接推导出 实践 与 行动 , 就很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 即便是认为龙溪对于现实世界缺乏关心的荒木见悟, 在前两个问题 (龙溪的思想及其与 佛道关系) 上也没有提出根本的异议. 然而, 如果龙溪确实如荒木见悟所分析的那样, 对于当时的政 治以及民生的关心极其有限, 那么我们必须追问: 为什么龙溪所主张的 现成良知 , 本可以 自生道 义, 自存名节 #$ %&

, 具备无限创造规矩条理的能力, 在现实世界中却自我限制, 也并没有对种种既成现实 规范与成见 ( 典要格套 ) 进行积极的检视与再创造? 更明确地说, 如果龙溪的思想与实践是前后一贯的 话, 就不应该出现第三点有关他的现实实践的评价分歧问题. 本文认为, 龙溪对于现实社会与政治的态度以及实践上的消极性, 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个人的 气质 或者 时代局限 , 而应当考虑与他整体思想的关系. 同样, 龙溪自认为是王阳明学说的正统传承人, 但是 他对于佛教以及道教的涉猎, 真的只是某种 补充性 的东西, 对于他的思想本身而言不构成任何实质性 的改变? 笔者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 本文将以龙溪著作中屡屡出现的 凝 字作为线索而展开论述, 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龙溪不为人所注意 (或者有意忽略) 的面向, 在揭示他工夫论复杂内涵的同时, 对他的思想 进行重新梳理与界定.

二、 凝 的工夫与道教倾向 不管是明代阳明学内部的争论, 还是近代思想史的研究, 大体上都喜欢将龙溪与阳明学 稳健派 或者 良知修证派 进行对比性的思考. 典型的就是如下图式 ('

()*+,) : ! # $% $&

'

( )* 这种通过对比来强化对立双方观点上的差异性, 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龙溪在与聂双江、 罗念庵 等人的论辩中, 也给人以 激进派 或者 现成良知派 的印象. 然而, 对立化图式的思考并非无弊, 它往往 使问题简单化和片面化, 而忽略了研究对象本身可能具有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对作为王龙溪 对立面 之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