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戴静菡 2015-07-24

690 万吨, 同比增速近 35%.需要指出的是,2016 年亚洲的 LNG 市场需求出现分化,在中国、印度需 求增长强劲的同时, 韩国与日本的 LNG 进口出现下降, 分别同比下降 0.4%、 9.2%. 事实上, 阻碍亚洲天然气贸易,尤其是 LNG 贸易的最大因素是天然气定价中的价格歧视现象,即所

3 谓 亚洲溢价 ,这一现象反映出了亚洲国家作为较大的消费国,却无法很好地参与全球天 然气价格制定的窘境.总体上看,随着巴黎气候协定的达成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全球 LNG 需求快速增长的势头还会继续,预计未来 LNG 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中国将充当 更为重要的需求方.

(二)价格差异 天然气以管道或海运为主的运输方式、 全球天然气生产地和消费地并不完全一致以及缺 乏全球性的基准价格,导致天然气区域贸易中的市场分割和价格差异.目前,全球天然气市 场可以分为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区域市场,与之对应,全球主要有三种相对具有代表性的 天然气价格,分别为美国亨利交易中心(Henry Hub)价格、英国均衡点(NBP)天然气价 格和日本液化天然气(LNG)价格. 纵观

1984 年至

2016 年的世界主要天然气价格走势,可以较为明显地发现,第一,以 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市场的价格远高于同期美国、欧洲价格.2016 年,日本 LNG 进口价格为 6.94 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而2016 年的美国 Henry Hub 天然气价格仅为 2.46 美元/百万英热 单位,同期的英国 NBP 价格为 4.69 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日本价格相比美国、英国高出约 182%、48%,溢价程度之高令人咋舌.我们发现,1984 年至

2016 年间,日本 LNG 到岸价格 相较德国进口价格高出了约 33%, 相较英国 NBP 价格高出了约 55%, 较美国 Henry Hub 高出 了约 89%. 第二,亚洲与北美、欧洲天然气的这种价格差异长期存在.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天然 气贸易刚刚兴起,日本 LNG 价格比德国进口价格约高出

1 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在2004 年 之前,这一价差水平几乎一直保持着.在当时较低的天然气价格上,这一价差已经高出同期 北美、欧洲市场的 50%以上.2010 年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关停核电站并大量进口天然气作 为替代能源,导致这一价格差异被持续放大.2010 年至今,日本 LNG 进口价格平均高出同 期英国 BNP 价格的 70%,而相比较已经发生页岩气革命的北美市场,日本 LNG 价格平均高 出185%左右.目前,亚洲与北美、欧洲天然气的价格差异仍非常大. 第三,在页岩气革命的影响下,欧洲与北美市场的天然气价格近些年来也出现了一定 的价差.在2010 年前,欧洲市场的价格与北美市场并未存在显著差异,但此后两者的价格 便出现了分化.2016 年,美国 Henry Hub 天然气价格约为 2.46 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而英国 NBP 天然气价格达 4.69 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几乎是美国价格的两倍之多. 页岩气革命以来, 美国的供应情况持续宽松, 带动全球天然气价格下行, 但美国本土是天然气价格下降最快的 地区,导致长期以来价格水平接近的北美、欧洲市场出现了分化.

4 图1世界主要天然气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7.

(三)定价机制差异 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包括在国际贸易市场中买卖双方所确立的基准价格和经过国际定 价规则所形成的价格.因期货市场具有商品价格发现功能和回避商品价格风险功能,因此, 期货市场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是大宗商品定价的核心, 也成为制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最主 要的依据. 天然气商品的价格在全球三个主要消费地区形成, 但这三个市场的定价规则存在 明显差异. 一般而言,天然气的定价方式主要有: 气对气 定价、油价联动、政府管制定价、双 向垄断定价、市场净回值法.具体而言, 气对气 定价直接由供需双方进行协商,是高度 市场化、且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模式.油价联动是指天然气价格与原油价格挂钩,是目前亚 洲国家所广泛采用的定价形式. 政府管制定价是指政府直接按某种公式或方法进行定价. 双 向垄断定价是指市场垄断主体以谈判的方式商定价格, 以长期协议的形式确定价格. 市场净 回值法则是指在政府一定的管制价格之下,市场主体在价格范围内进行价格协商. 从定价机制来看,北美与英国采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 气对气 定价;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