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旋风 2015-01-06

18653588630 投稿

邮箱: xingzouyantai@126 .com 投稿地址: 烟台市芝罘区环山路3 号润利大厦1605室 毛旭松 收 邮编:

264003 刘烟生 小时候, 孩子们夏天最爱听 的叫卖声就是卖冰棍的吆喝声, 又甜又凉的冰棍是孩子的最爱. 我们常常扯着卖冰棍老太太的 手, 领到自己家门口, 让老太太 拖腔拉调叫卖. 卖冰棍―― ― 老太太的吆喝声如唱词一般悦 耳. 这 卖 字足足占了两拍, 冰棍 两字仅占两拍, 而到了修饰 音 字, 舌音一滑, 戛然而止, 短促有力. 我们这些小伙伴纷纷跑回 家, 磨叽着大人掏钱. 胡同里, 老 太太一声高、 一声低的吆喝;

院内, 我们又缠着父母软泡硬磨. 最后, 父母耐不过磨叽, 不得已 掏出2分、 3分钱打付我们. 我们 就攥着钱, 飞也似地蹿向街头. 卖冰棍的多是城里的老太 太, 他们提着两个保温瓶, 走街 串巷售卖. 那保温瓶是特制的, 与家里的开水保温瓶相似, 但体 制稍大. 瓶口与瓶身同等宽窄, 上下一般粗细, 顶端是一个棉布 包扎的保温隔热盖子, 严丝合缝 扣在瓶口, 用以隔热保温. 也有 推辆小木箱车, 木箱内壁置有棉 被, 用以保温隔热, 木箱上部设 有木制盖门, 盖门上带有保温之 类的棉套, 箱里盛装冰棍数量比 保温瓶多. 那时, 大多数人家的生活并 不富裕, 但冰棍也算是一种物美 价廉的消费品. 价钱有1分、 2分、 5分的, 品种有棒冰、 小豆、 水果、 奶油的. 我和小伙伴一般都吃棒 冰的, 一是便宜, 二是爽口. 棒冰 冰棍就是带甜味的冰块, 1分钱 一根. 2分钱就能买到小豆的或 水果味的, 谁用5分钱买到的奶 油冰棍, 就是不错的奢侈品了, 足能让我们小伙伴垂涎三尺. 我们当时最盼望的是下雨阴 天, 每逢这样的天气, 冰棍生意惨 淡, 因为那时没有冰柜、 冰箱用来 存货, 冰棍即使降价处理, 到天黑 也卖不完. 那些化得松塌塌的冰 棍体积已经缩水三分之一或二分 之一, 一分钱我们常常能买到三 四根. 但必须用碗盛着, 因为那已 经开始化冻的冰块随时可能脱离 棍体, 啪 的一声跌落尘埃, 让你 顿足惋惜. 如果碰上好运气, 还可 以用1分钱买一大碗已经化成水 的冰棍汁, 端回家细细品尝. 每逢 这时, 卖冰棍的老太太就幽默而 风趣地吆喝: 冰棍败火, 跑肚拉稀 别找我! 现在看来, 我们孩子们的心 态很有些损人利己, 可在当时只 想吃到便宜的冰棍, 完全没有去 考虑老太太的经济利益…… 穿 穿越 越时 时空 空的 的两 两张 张旧 旧锅 锅票 票 王光禄 在蓬莱城东小皂社区宁 金桓老人家里, 笔者见到两张 清代 《场盐锅牌》 , 那皱褶、 泛 黄并有部分破损的薄纸, 以及 规整端庄的墨字、 朱红的方形 印章, 给人一种时空穿越的感 觉, 像在无声地讲述177年前 宁氏先人临海煎盐的往事, 同 时也打开了一段尘封已久、 关 于蓬莱盐业发展沿革的沧桑 历史. 宁金桓今年79岁, 是土生 土长的小皂人, 此前曾担任过 村委治保主任. 他告诉笔者, 所珍存的这两张 《场盐锅牌》 俗称锅票, 是清朝私人煎盐的 一种合法手续, 相当于今天的 营业执照, 由先祖流传至今历 经近200年的风雨岁月. 随着 老人如数家珍的讲述, 我基本 理清了其先祖煎盐的历史脉 络: 明朝万历年间, 以煎盐为 业的宁氏先人移民至蓬莱落 户小皂, 繁衍生息, 世代相传, 被称作灶户(后嫌不雅改为皂 户, 所在村庄也由小灶变为小 皂). 道光十六年(1836年)朝廷 重新颁发锅票, 允许宁家继续 从事煎盐行当. 民国十九年 (1930年)时任政府审验确认了 锅票的效力, 直至1942年5月全 面实行盐专卖制度, 锅票才正 式废止. 老人家小心地展开有些 破损残缺的两张锅票, 但见20 厘米见方、 帛一样松软的纸张 上, 斑驳的字迹依稀可辨. 文 字载明煎盐锅户姓名、 盐场坐 落和四至, 以及盐锅的数量, 明确 为杜私煎, 以修账册稽 查 (不许无证从业, 要建立台 账备查), 要求 张挂盐铺门 楣 (亮证上墙). 颁证时间为道 光十六年十月十九日, 并盖有 经办人和场押(官方印章)的红 色印章, 两证为同一天发放, 分别编号 西字第壹号 、 西 字第贰号 , 锅户及皂长均为 一人, 分别是宁子厚、 宁子鹏. 其中, 在壹号即宁子厚的锅票 证上, 民国十九年七月二十 三日 的墨字上还赫然盖有大 红的印章, 内嵌 烟台地方公 产清理处驻蓬办事处验讫 字样. 这验讫, 过去误传为作 废, 实际上是民国政府延袭清 代盐制、 重新确认从事锅盐经 营的资格. 宁金桓惋惜的语 气中又隐含着一种深沉的感 慨. 其实那煎盐是特别辛苦 的活计, 要经过担卤(挑海水)、 池场蒸发、 刮土淋卤、 锅丿燃 薪煎炼等多种程序, 消耗体力 大, 工作环境差, 获得效益低, 劳动所得实际只能勉强糊口…… 白头灶户低草房, 六 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 里, 偷闲一刻是乘凉―清代诗 人吴嘉纪的这首 《煎盐绝句》 , 生动而准确地描画........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