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旋风 2015-01-06
难 难以 以寻 寻觅 觅的 的火 火盆 盆想想起 起早 早年 年拉拉风 风匣 匣最最是 是冰 冰棍 棍滋滋味 味长 长 周子元 告别风匣已有三十多年了, 每每 想起那些年做饭拉风匣的情景, 心情 便很不平静, 似乎有些相伴多年的怀 念, 更多的却是说不尽的感慨.

记得从我上小学以后, 家里做 饭时拉风匣的活儿就落在了我的身 上, 那时姐姐要干活挣钱忙不过来, 妹妹年龄还小, 我作为家里唯一的 男孩, 理应承担起这个重体力活儿. 每天到了该做饭的时候, 我就得先 备好引火柴草, 调和好箱子里的煤. 等母亲把锅里的饭打点好了, 我便 坐在锅台前的小板凳上, 点燃了引 火草, 一手拉风匣, 一手往锅底下填 煤, 风匣便呱嗒呱嗒地响个不停, 听 起来似乎还挺有节奏的. 当锅盖边 开始往外冒气了, 拉风匣的节奏便 可稍稍放慢一点了. 如果遇上母亲 烀片片, 会格外紧张忙活些, 锅里的 水烧不开, 锅边不热, 刚贴上去的片 片便会往下滑, 母亲只好把面糊挖 出来, 等锅烧热了再重贴, 很麻烦. 心急火燎的我, 用上全身的劲儿拉 着, 盼着锅边快点热起来. 母亲见我 累得那个样子, 也不忍心硬催我, 只 是默默地等候着, 有时也帮我拉两 下. 天天要吃饭, 天天都要和风匣打 交道, 慢慢地也就习以为常了. 尤其 是冬天, 家家睡的都是土炕, 全靠做 饭来热热炕, 多烧点火, 炕就更热乎 点, 这样拉风匣的时间更多了, 劳动 量当然也随之加大了. 唯有年除夕 那天晚上, 说是先辈们的灵位都被 请来家了, 不得拉风匣惊动他们, 煮 饺子只能用易燃的松柴、 柏萝, 两只 胳膊可以休息休息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 我成家立业 独立生活之后, 家家户户还是要靠 拉风匣做饭, 老伴负责锅里的事, 我 仍然干着拉风匣烧火的老本行, 一 天三顿饭, 顿顿饭都能听到风匣声. 那时的煤炭跟其他生活用品一样, 实行按月计划供应, 如果遇上煤店 里供应的是优质煤, 烧起来火苗就 旺, 火力也硬, 既省力, 又省时, 很快 就把锅烧开了. 如果遇上卖的是劣 质煤, 那就麻烦大了, 它不仅不耐 烧, 火力弱, 废渣还多, 往锅底下填 煤的频率也高, 格外费力. 火力不 旺, 锅开得就慢, 等到锅拉开了, 两 只胳膊也累得又酸又麻. 为了平时 做饭少费点劲, 买煤时常常要跑好 几个煤店寻好煤, 一旦发现了, 即使 是个离家偏远的煤店, 也要想法把 它买回来, 多花点运费也情愿. 风匣是每家每户都要使用的做饭 工具, 它的广泛使用, 必然推动风匣维 修这个行业的兴隆, 那时候经常有挑 着担子走街串巷的维修工像锯锅工一 样, 沿街吆呼着. 他们大都来自郊区农 村, 手艺比较娴熟, 主要修理项目是风 匣里的移动板边上的鸡毛, 由于长时 间的拉动磨损需要补充鸡毛, 以增加 风力. 两根拉杆如果磨细了, 也需要换 新的. 只要师傅一坐下, 就闲不着, 修 完这家的, 那家又送来了, 一干就是一 上午, 中午简单地吃点饭, 歇一会还要 继续干, 收入当然也很可观. 大约是到了八十年代初, 有些 人家开始用小型鼓风机替代风匣做 饭了, 这种被俗称 风鼓子 的小家 电很快被人们喜欢上了, 我也想法 托人买了一个, 虽然仍然需要随时 往锅底填煤和往外掏废渣, 身上却 明显地轻快很多. 1986年我和邻居们一样, 躲迁 之后追上了楼房, 发现不少人家又 升级换代, 废弃了原先的土锅灶, 用 上了罐装液化气. 据说那都是通过 关系 才能买得到的, 一般人是可 望不可即, 只能忘 气 兴叹. 随着城 市的发展, 不久就开始实行液化气 定时按计划供应, 还需要自己去西 郊煤气公司买回来, 尽管搬运很费 劲, 还得俭省着用, 却也比拉风匣和 用风鼓子又进了一大步. 这种状况 延续到九十年代初, 我们这一带的 居民终于彻底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 动, 用上了管道煤气, 后又改为更加 环保安全的天然气. 安家正 火盆曾经是老烟台家家户 户必备的取暖物件, 它是一个 直径约2 尺,高半尺有余的铜盆, 下面有腿, 四周有边, 便于 挪动. 主要用途是中间盛烧红 的炭, 借以取暖. 炭为木炭, 顶 好是柞炭, 因为抗烧, 时间持续 久, 也有穷点的人家, 用苞米棒 子滥竽充数的. 与火盆配套的 工具叫 火筷子 , 铁的或者铜 的, 用来夹烧红的炭块. 烟台冬季很冷, 特别是数 九寒天,大雪皑皑,而取暖的方式却只有在火炕上围被而坐.那时没有暖气,也没有电热器,有炉子,马口铁打造的烟筒再长也难以御寒, 烟呛火 燎不说,还得随时添煤,稍一忘却就火熄炉灭, 醒来就喷嚏 连连, 火盆取暖就远比炉子普 及了. 寒风凛冽中, 儿孙或者媳 妇,在院子里点着了火炭,然后用火筷子夹进了火盆中, 然后端进屋里,放在老爷子脚下. 一间屋子立即变得暖融融 的.儿孙们环膝而坐,听老爷子眉开眼笑地谈古说今. 祖孙 三代,其乐融融.一个火盆成为家庭温馨的催化剂. 它是孝 心外化的载体, 也是锻造家庭 凝聚力的火炉.它很不起眼,却在百姓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仅是御寒必 不可少的工具, 还是家庭温暖 的象征. 在老烟台还有一种与之相 类的器具,就是火锅.都烧焦炭, 都是一家人围坐共同享用 的, 而且都是铜制品. 撞击一下 都会铮铮作响, 非常悦耳. 然而, 历史的回音却并非 悦耳,相反,却打着屈辱的印记. 1938年日寇占领了烟台, 日 本是一个战争资源极端匮乏的 国家, 抗战后期为了 大东亚圣 战 就征集散铜以造子弹, 火盆 因为是黄铜制造而首遭其劫, 波及范围不仅有火锅, 而且连 大柜门上的铜环、 铜锁都不得 幸免. 起初还装模作样地 自愿 捐献 , 后来就是挨门逐户地进 行抢劫,谁还保有寸铜,那就 巴嘎雅路 死啦死啦地 . 于是, 火盆扫荡净尽, 火锅也藏进 了箱子底. 不料二十几年后又来了一 场 浩劫 , 这次是膏药旗换成 了红袖章. 起因同样是因为资 源匮乏而导致的贫困, 幸存的 火锅挂上了市民的脖子, 拉出 来游街示众, 口号也由 巴嘎雅 路 换成了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 火锅是烟台的传统美食, 丸子、 花鱼等精美食品的大杂 烩, 能够吃得起火锅的人当然 不是贫下中农, 至少是让乞丐 艳羡的中产人家. 穷光荣 信 徒们借火锅发泄心中的戾气, 恰也是一种斗争哲学, 岂是鬼 子所可比拟? 征稿启事 芝罘记忆 投稿热线: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