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静看花开花落 2014-06-07

而能致害的3种处理的I波持续时间则显著长于不能 致害处理.若以3h内I波持续时间7 5m i n为分界线, 高于该值为能致害, 低于该值为不能致害, 对TN1种群、 M u d g o种群 致害性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 2. 6%和1

0 0%.提出该参数可用于进一步开发褐飞虱个体致害性检测新技术. 关键词:褐飞虱;

致害性;

刺探电位图;

水稻 中图分类号: S

4 3

5 .

1 1 2+ .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1

7 2

1 6 (

2 0

1 1 )

0 1

0 0

8 6

0 5 褐飞虱[ 荦遄(St[l)]是一种远 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 系我国长江流域及华南和西 南广大稻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

1 ] .利用抗虫水稻 品种是该类害虫最为经济、 安全、 有效的防治途径. 然而, 抗虫水稻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后, 品种抗性胁 迫褐飞虱致害特性迅速发生改变( 即产生新的 生物 型 ) , 抗虫性随之丧失[

2

6 ] , 有些抗虫品种的使用寿 命甚至不超过1年[

7 ] .研究褐飞虱致害性的变异 规律及其机制是延缓水稻抗虫性丧失, 实现抗性水 稻品种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检测和判断褐飞虱的致害性是研究该虫致害性 的关键.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没有明显的形态特 征差异, 目前一般通过褐飞虱在系列不同抗、 感水稻 品种的生物学参数( 如生长、 发育、 繁殖、 取食等方面 的指标) 及水稻品种的受害级别来进行判断.多数 是评价褐飞虱种群的群体致害性, 仅蜜露排泄量可 用于个体致害性检测, 但每头试虫需连续检测3d , 耗时长, 且受到试虫日龄的影响.研究开发一种更 为快速的褐飞虱个体致害性检测新技术较为迫切. 褐飞虱是一种典型的刺吸式昆虫, 通过口针鞘 取食水稻韧皮 部汁 液[

8 ] .自McLean等[

9 ]发明 刺 收稿日期:

2 0

1 0

0 3

3 0;

修改稿收到日期:

2 0

1 0

0 6

0 8. 基金项目:国家9

7 3计划资助项目(

2 0

1 0 C B

1 2

6 2

0 0 ) ;

国家现代农业 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助项目 ( NY C Y T X

0 1) ;

国家公益性行业 ( 农业) 专项资助项目(200803003)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6BAD08A04).68中国水稻科学( 樽 謇 ) ,

2 0

1 1,

2 5 (

1 ) :

8 6~9

0 h t t p : / / w w w. r i c e s c i . c n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7 2

1 6.

2 0

1 1.

0 1.

0 1

3 吸电位图( e l e c t r i c a lp e n e t r a t i o ng r a p h, E P G) 技术 以来, 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刺吸式昆虫与寄主植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