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丶蓶一 2014-04-17
・专题论文 ・ 公车上书 考证补

(一) 茅海建 内容提要 公车上书 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其主要 史料是康有为的 《我史》 .

自上世纪

70 年代起 ,黄彰健、 孔祥吉、 汪叔子、 王凡、 姜鸣、 欧阳跃峰诸位研究先进即对此提出责难 ,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论 著 ,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学术界的基本看法.本文作者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 馆所藏档案及其已公开发表的档案文献 ,从政治决策高层的角度 ,重新审视 公车上书的背景、 运作过程及其影响力.本文旨在说明 ,有两个不同概念的 公车上书 :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 京官组织的上书 ,其数量多达

31 件 ,签名 的举人多达

1555 人次 ,且上书已达御前 ;

一是由康有为组织的

18 行省举人 联名上书 ,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本文亦说明 , 《我史》 中的记载多处有 误 ,是一不可靠的史料 ;

但通过这类并不可靠的历史记录 ,康有为、 梁启超已 经成功地书写了自己的历史 ,并被许多历史学家所接受. 关键词 公车上书 康有为 《我史》

一、 问题的提出 光绪二十一年(1895) 的 公车上书 ,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近代 史上的重大事件.所有的近代史著作对此都有大体相同的描述 , 并赋予了许多意义. ・

1 ・ 然而 ,各种论著对于 公车上书 的描述 ,所使用的最基本的史 料是康有为的 《我史》 .其记述为 : …… 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 ,议定割辽台 ,并偿款二万万 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 ,吾先知消息 ,即令卓如(梁启超) 鼓动各省 ,并先鼓动粤中公车 ,上折拒和议 ,湖南人和之.于 二十八日粤楚同递 ,粤士八十余人 ,楚则全省矣.与卓如分托 朝士鼓[动] ,各直省莫不发愤 ,连日并递 ,章满察院 ,衣冠塞 途 ,围其长官之车.台湾举人 ,垂涕而请命 ,莫不哀之.时以 士气可用 ,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 ,与名者千二百人 , 以一昼两夜草万言书 ,请拒和、 迁都、 变法三者.卓如、 孺博 (麦孟华) 书之 ,并日缮写 , (京师无点石者 ,无自传观 ,否则尚 不止一千二百人也. ) 遍传都下 ,士气愤涌 ,联轨察院前里许 , 至四月八日投递 ,则察院以既已用宝 ,无法挽回 ,却不收.先 是公车联章 ,孙毓汶已忌之 ,至此千余人之大举 ,尤为国朝所 无.闽人编修黄 曾 ,孙之心腹也 ,初六七日连日大集 ,初七 夕 ,黄夜遍投各会馆 ,阻挠此举 ,妄造飞言恐吓 ,诸士多有震动 者.至八日 ,则街上遍贴飞书 ,诬攻无所不至 ,诸孝廉遂多退 缩 ,甚且有请除名者.孙毓汶犹虑挠其谋 ,即先迫皇上用宝 , 令北洋大臣王文韶诬奏海啸 ,垒械弃毁 ,北洋无以为备.孙毓 汶与李联英内外恐吓 ,是日翁常熟(翁同龠禾) 入朝房 ,犹力争勿 用宝 ,电日相伊藤博文展期五日.孙谓 : 若尔 ,日人必破京 师 ,吾辈皆有身家 ,实不敢也. 常熟厉声责之曰 : 我亦岂不知 爱身家 ,其如国事何 ? 孙知不能强 ,乃使李联英请之太后 ,迫 令皇上画押 ,于是大事去矣. ① ・

2 ・ 《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3 期①康有为 : 《我史》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24 ―

25 页.该书又称 《康南海自编 年谱》 . 另外还有一些史料 ,但引用并不如此篇那么普遍.从康有为以上 的说法来看 ,已经是相当的完整.其对整个事件发生的原因、 过程 与结局的描写 ,栩栩如生 ,兼之本人即为当事人 ,后人喜爱引用他 的说法 ,并信之为确论 ,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早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质疑的是黄彰健先生.他于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