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racecats 2013-07-22

一、 阶级分析的本土社会学意义 众所周知,阶级分析的中心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原则.然而,

20 世纪中期以 来近半个世纪的西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 基本上是质疑和否定这一原则的过程.西方左 翼知识分子深深地为西方社会的一个现象而困惑: 被马克思寄予厚望的工人阶级, 为什 么迟迟不起来担负起它 本应承担 的使命?换言之, 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性为什么迟迟 没有显现出来?他们从不同的方向解释这一 为什么不 的问题, 却共同建构出了一个阶 级结构、 阶级意识和阶级行动之间可能存在背离的巨大空间.在马克思那里, 虽然有 自07 专题在阶级 和 自为阶级 的区分, 但是阶级结构、 阶级意识和阶级行动这三者的内在统一性 是预定的, 自在 到 自为 的转化也是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必然带来阶级结构的简单化和尖锐的阶级对立, 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 代, 却有一个特点: 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 分裂 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② 马克思预言的革命没有来临,相反西方社会在二战之后走向相对繁荣和稳定的通 道, 为了弥合西方现实社会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鸿沟, 后马克思主义 的西方学者 发展出一系列丰富的解释, 其中有三个方向特别具有影响力: 其一是 意识形态的危机 说, 认为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制造出一套遮蔽性的意识形态, 连同消费主义文化, 成功地 阻碍了工人的阶级觉悟的发育.③其二是 多元认同 说, 它批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 经济 主义 和 阶级还原论 , 认为经济利益只是界定工人身份认同的一个维度, 性别、 族群、 宗教、 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都参与到工人认同的构建中, 换言之, 工人未必按照生产关系中 的位置来认识自己的处境和利益, 更谈不上开展阶级行动了.④其三是 中产阶级 说, 它 注意到西方社会工人 中产化 的趋势, 就经济上的剥削角度而言, 中产阶级与普通工人 一样不拥有生产资料, 具有工人阶级属性, 但是就劳动生活经验中的异化角度而言, 中产 阶级又因其对知识、 技术和组织的操控和工作上的一定自主性, 较少具有工人阶级的异 化感, 因而, 中产阶级具有比较矛盾和模糊的阶级位置.⑤ 将工人革命性的丧失归咎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构建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独立性与 支配性地位. 也正因如此, 这些学者会热切地将 文化革命 时的 毛主义 视作法宝, 将社 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用作对抗资本主义霸权的武器. 然而, 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 实际上正 在疏离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本质, 将生产关系、 剥削从社会结构的核心中 移植 出去. 中产阶级 说看到了西方社会结构自身发生的变化, 但是由于缺乏第三世界视角, 不可 能从全球经济分工的不平等中把握西方社会阶级结构的历史阶段性, 反而容易将其视作 当然. 如此看来, 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忽略了西方社会内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另外一方 面过分夸大了意识形态的效用.分析起来, 告别工人阶级 在西方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后 果, 而且有着客观的社会基础, 简单说, 第一世界的西方正是通过剥夺第三世界, 很大程 度上将阶级矛盾转移为民族国家的矛盾,得以在国内维持一支庞大的中产化的工人队 伍, 从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性;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