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ou—灰機 2013-02-22

1、忏悔慢心,首去我执.此则需通达补特伽罗空.但未通达前亦可依教闻思理解其义,而作忏悔.

2、再三强调,学修必须依次第,能观三界苦,则生出离心.能知一切有情皆过去父母,现生有恩,则生起菩提心.能思惟真能救度众生出离苦海者,唯有三宝,才能真正发起皈依心.这些都要经过认真的闻思修阶段,才能如量生起.

3、专心修行的僧人,不愿多与俗人交往,是懿德.但僧尼皆有悲心,遇有困难的人,不会置之不理.但对於无有求助之心,则虽欲帮助,亦无从下手.道歌云:「自己炼有信心环,三宝岂无引度钩.」智敏上师书信集7居士出家的心,是没有放下世间的五欲,不是你前面所说的那些理由.此仅是藉口而已.试问自心,假使外缘一切皆好,居士能决心舍弃世间五欲八法而独处山林修行否?

4、居士对佛教认识肤浅,一般佛学院毕业的僧尼,就足够应付你了.所以不必把眼放得太高,「药无贵贱,治病者良」.把五戒认真持好,对居士来说,已经不低的了.弘一大师有一本《南山律在家备览》很详细,可精读,但初学恐难摄持.随便找个工作,不求工资高,但能糊口是不难的.可多方托居士们介绍,谅无大难.过渡时期,可申请慈善救济(本寺有).所问四点:

1、修不净观去男女贪.修一切有情皆父母及平等观去嫉.

2、「止」皆是「心一境性」.如何引生心一境性,有不同方法(对不同根器,不能误用).

3、戒律本是从大悲心中出.慈心悲心是互相辅助的,菩提心是大悲心的N华.智敏上师书信集

84、a.修空性.b.修一切有情皆父母.书信六来信收讫,知悉壹是.

1、台湾法师所讲,基本上依堵邸,见P.529 .

2 、 佛教各宗派别,其宗见当然不一致,否则成统一的一派了.不论修哪宗,如未通达应成派中观见,见未究竟,况论成佛.

3、依自宗意,若有比丘在世,居士不得以俗家身份传法.若无比丘、沙弥,居士在见道以上者,方可以俗家身份传法.当今比丘极多,故本人从没有去留意居士或「法师」的文章.所以无法加以判别.

4、多念百字明消除业障,一心念佛决生西方.书信七耐心地看完长篇来信,知对《巢菽恰氛,曾下极大功夫.而且产生智敏上师书信集9了一些对空性的幻觉,精神可嘉.但方法上似尚有欠缺.一切法应从「因」上去求,不能从「果」上求.甚深空性更是如是.一味钻研描绘空性的文句,而因未搞正,则诚难求得也.何谓其因?《论》云:「清净尸罗,闻思所成,清净正见,以其因.」此若未成,则易致误也.总而言之,「空」者空其自性,非消灭世俗谛中法的存在与作用.至於三大寺的知见都是对的,只是其体系和方法稍有不同,而似现区别.初学要检别其他法师的见地,当然不是易事,主要自己闻本传承法主,其它只作参考而已.整部《修行次第》都是中观见,怎说没有讲呢?老实依此学、修,就是在中观见的传承内学修.至於详细地抉择,岂是初学所堪能的事?祖师当年不准备写「止观章」,与恩师的指示,暂莫讲「止观章」,岂是无因耶!诚如所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对小学生何必广谈「相对论」或「电子学」呢?a.最明显的区别自续派世俗谛上有自性,应成派世俗谛亦无自性.b.名言安立,并非随心所欲而立.要符合三个条件(在《三主要道》智敏上师书信集10 中述及).c.法报化三身显教亦有,在《现观庄严论》第八品广讲.修行不能好高骛远,不能心急躐等,要按「次第」,方能到达「菩提彼岸」.三主要道是大方向,能去除「我执」则修行不难.凡夫我执难去,但去一分则少一分难也.居士顾虑太多,皆我执之表现,宜读昔年高僧大德传记,如玄奘法师等,以勉励自己.按佛制,尼众应由尼和尚剃度.书信八来函收讫.知曾来多宝讲寺,恰遇微躯不适,仅获匆忽一面,殊歉!所问诸疑,略复如下: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