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f19970615123fa 2012-12-22

1866 年普 奥战争中的斯卡利采战役, 斯卡利采在今 天捷克境内. 如此翻译, 我的知识增长不 少, 工作量也翻出好几倍. 十几年前, 我在翻译 《批评家之死》 时 碰到一个生词. 根据上下文, 我知道这是 盛酒的器皿, 德汉词典将它译为 大腹车 料瓶 . 我感觉这是鬼话, 但人话去哪里 找? 就得找人打听. 在红酒消费尚未变成 中产阶级时尚的年代, 没几个人知道这叫 什么. 最后我把电话打到一家五星级酒店 西餐厅, 问了领班, 才找到标准答案: 醒酒 器! 翻译 《童贞女之子》 时, 我更是频频求 助于各路活词典. 我向神学家请教, 因为 小说中有大量圣人圣名, 还有不少涉及教 堂器皿和教会礼仪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普 通词典里查不到, 或释义不太准确;

我向 摩托车赛车手请教, 因为小说中出现了涉 及摩托车比赛和摩托车改装的专业词汇;

我还请教过音乐指挥, 因为小说中多次描 写合唱排练场面, 个别专业的表达如果没 有指挥的钦定我根本就拿不出手…… 第三就是约定俗成. 所谓约定俗成, 就是遵守先后秩序, 接受早已固定并且被 广泛接受的翻译. 要承认, 这一行规有其 两面性. 一方面, 它旨在保证人们交流和 沟通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另一方面, 它有 可能不问是非、 不讲逻辑、 不关心真善美. 海德堡应该叫海德堡吗? 德语界的宗 师级人物冯至先生早就否定了这种译法. 冯先生早年留学海德堡, 拿了博士学位. 他对内卡河畔这个美丽小镇了如指掌且 充满感情. 作为学者, 冯先生认为 海德 堡 完全名不副实: 如果音译, 应该是海德 贝格, 若是音义结合, 应该译为海德山. 作 为诗人, 冯先生想出一个音义兼顾而且充 满诗意的译名: 海黛山 . 可是, 这充满诗 情画意的 海黛山 终究未能推广开来. 原 因很简单: 冯先生是后来者. 这是冯先生 的遗憾, 也是我们的遗憾. 前面说到 乐天 是一个令人遗憾的 译名, 是因为它屏蔽了歌德的小说, 屏蔽 了企业创始人对歌德小说人物的喜爱. 但 鲜为人知的是, 歌德小说的中文标题 《少 年维特之烦恼》 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翻译. 一来维特不是少年, 而是青年;

二来维特 不是死于烦恼, 他的脸皮没那么薄, 而是 死于苦难或者痛苦. 这些, 德文写得清清 楚楚. 这最最有名的德文小说本来应该译 为 《青年维特的痛苦》 或者 《青年维特的苦 难》 . 而如果我们相信基督教神学的阐释, 相信维特之死是对基督受难的戏仿, 我们 又可以将它译为 《青年维特受难记》 . 可是, 众人还是只认 《少年维特之烦恼》 , 我 也觉得 《少年维特之烦恼》 念着挺顺口, 这 叫习惯成自然. 匠心与学问产生灵感―― 文学翻译的三位一体 通过上述讨论, 可以过渡到三位一体 和文学翻译的话题. 为什么说匠心、 学问、 灵感构成三位一体? 原因很简单: 翻译需 要匠心;

有了匠心, 翻译才能体现学问;

有 了学问, 才能得到灵感. 严复曰: 一名之 立, 旬月踌躇 , 说的就是必须通过长时间 的推敲和研究才能得到灵感. 三位一体论 适用于所有翻译, 文学翻译更是如此. 马丁 ・ 瓦尔泽的小说 《第十三章》 中讲 到一个男人天天等一个女人的邮件却总 是等不来. 一天, 他在电脑页面上又看见 那句令人沮丧的提示语: 未找到搜索 项 . 于是他来了一句 这是翻译 . 这话我 一时没看明白, 如果直译, 读者也会觉得 莫名其妙. 经过研究, 我才明白 译文 跟 瓦尔泽对翻译的认识有关: 他深知翻译和 原文之间存在多大距离, 所以, 这里的 翻译 就是 蹩脚的文字 . 因为等不到邮件, 小说的主人公已由沮丧变为愤怒, 把怒火 发泄到电脑上, 对那句提示进行了 人身 攻击 . 这时, 我才灵光一现, 译为 这是翻 译腔 . 在这种情况下, 翻译的突破口只可 能是概念的内涵而非外延. 托马斯 ・ 曼的小说 《魔山》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