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梦里红妆 2019-12-22
兼顾行政研究 动力靠满足感 为数不少的科研学者,升上行政岗位 后因工作繁重,「鱼与熊掌」只得放下 研究.

汪正平却凭着对科研的热诚, 2010年出任中大工程学院院长,至今仍 努力不懈从事科研,包括统筹一项获研 资局逾6,000万元资助的智能化太阳能 技术研究,项目预计本年底完成.他分 享自身的研究动力,全凭成果为社会带 来贡献的一份满足感,因此在完成院长 任期后仍会持续科研,寻求突破. 「 科研工作是个『One way street (单程路)』,一旦搁下几年便难以回 头.」正是有这份感悟,汪正平表示自 己从不怠慢研究. 他谦称自己「幸运地」能两者兼顾, 实情当然要付出不少努力,成为院长 后,仍坚持每周跟美国研究团进行电 话会议,维系研究,亦有在港申请研资 局资金,组织团开展工作. 研究太阳能 增收集效率 汪正平在港开展的「智能化太阳能技 术:采集、存储及应用」大型研究,获 研资局「主题研究计划」约6,000 万 元资助,已接近完成,共有20多位来自 中大、理大、科大及港大学者参与深入 研究,各司其职,「项目主要分三大方 向:如何提升太阳能收集的效率;

如何 做好储藏转化得来的电子,所以会做电 池及超电容;

应用方面则从事电网相关 研究.」 除了领导统筹,汪正平亦亲身从事太 阳能采集与存储的研究部分,「我们其 中一项研究,是要将钙钛矿收集太阳能 的性能提高」,他解释,所谓性能就是 将太阳能转化成电力的比率,太阳能板 以往常以硅作主要材料,相关研究已有 数十年历史,能量转换效率大约20%. 而钙钛矿为新兴太阳能板材料,历史不 足10年,但能量转换效率近年已逐渐追 上,尤其钙钛矿成本较低,可大量生 产,涂於玻璃窗等已可使用,「惟目前 仍未足够稳定,遇氧遇湿会导致钙钛矿 的效能下降」,因此在保护及包装等问 题上仍有待研究. 至於存储方面,汪正平表示,团在 2016年曾造出当时全球文献纪录中最高 效能的不对称超级电容器,以及最高容 量的液流电池,「有关项目均说明,香 港的大学师生是有能力做出一流成 果.」至於整个项目预计本年底完成, 汪正平表示目前已有相关公司洽谈,研 究进一步的应用可能. 塑料作封装 减材料成本 此外,汪正平其中一项最为人称道的 研究成果,非塑料封装技术莫属,「所 有的半导体在做完之后都要将其保护起 来,封装不但提供了保护,还要把不同 晶片联起来成为系统」,小至智能手 机,大至超级电脑都需要封装. 汪正平提到,上世纪

80 年代技术限 制,当年一个1cm乘1cm的集成电路晶 片,需要用上10倍甚至20倍大的陶瓷 封装,「这样不但用多了面积,亦会使 电子线路的传输过程延长,有时陶瓷本 身甚至比晶片更贵.」 汪正平研发的塑料封装技术则能解决 有关问题,「在晶片的表面或底部涂上 塑料保护,让封装不再产生额外面 积」,同时成本及性能均有效提升,他 亦因此持有超过65项相关的美国专利, 於业界贡献举足轻重. 有关塑料封装技术已证实可行并获普 及使用,并占全球集成电路封装市场的 95%以上. 香港文汇报记者 姜嘉轩 「科研工作是个『One way street(单程路)』,一旦搁下几年便难以回头.」正是有这份感悟,汪正平表示自己从不怠 慢研究. 香港文汇报记者曾庆威 摄科创靠港深齐研「中国芯」汪正平:内地科研空间大港拥人才勿错过国家近年大力提倡建设科 技强国,支持香港成为国际 创新科技中心.被誉为「现 代半导体封装之父」的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汪 正平近日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强调,科技是 国家富强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香港本身坐拥 优厚科研知识与人才,寄语各界应好好珍惜, 勿让大好本钱白白浪费.他表示,早前发生的 「中兴事件」正说明科技研发的重要性,刚卸 任中文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的他会继续参与中大 及中科院於深圳的电子封装研究工作,为国家 集成电路(IC)事业以及「中国芯」发展作贡 献. 香港文汇报记者 姜嘉轩 包含半导体集成电路的芯片(又称晶片)是电子产品 的核心,相关的封装技术,正是让汪正平扬名全球 的科研领域.对於较早前发生的「中兴事件」,汪正平感 受殊深:当美国一句不卖芯片,令得整个产业也受制於 人,感叹「一个国家经济强但科技不强,亦只会被人欺 负」. 他认为,相关领域目前在内地大有可为,因此在7月底 完成院长任期后,未来亦会继续参与中大与中科院合办的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发工作,寻求半导体封装技术的 更大突破. 内地有资源 合作成机遇 「因为现今国家肯定了科技的重要性,尤其我做电子封 装,有助配合国家 IC(集成电路)事业发展」,他表 示,内地众多科研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亦愿意提供 足够资源支持科研,深化与内地合作毫无疑问是个机遇. 另一方面,国家大力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汪正平指本港各所大学科研水平出众,过往出过不少优秀 科研人才与研究,能力上绝对足够.不过他亦提醒,科研 知识与技术即使再好,若不及时转化利用只会浪费,稍一 不慎更有可能化为「逆刃」,反杀自己个措手不及. 他忆述昔日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下贝尔实验室工作的 日子,该实验室曾是极其出色的研究机关,不少诺贝尔奖 得主均在此诞生,「主要原因是当时公司在美国电话服务 市场处於垄断地位,有钱从事各类的研究」,哪怕是未必 能为公司带来即时效益的基本研究,公司都愿意投入,因 此造就不少前沿科技. 旧公司 「走宝」浪费新技术 「贝尔实验室是首先发明 Wireless 技术(无线通讯) 的,但由於公司收入主要来源是电话线服务,结果做了错 误决定.」他表示,公司当年错估无线通讯的庞大潜力, 断送发展先机,待发现时已经太迟,利润也因此大跌.本 打算在实验室做至退休的汪正平笑言,当时只得另谋高 就,改往大学继续科研工作,后来辗转返港加盟中大. 他续指,同类「走宝」教训并不罕见,好比昔日照相业 龙头之一的Kodak,它率先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却始 终留恋胶卷菲林业务的庞大利润,未及转营导致衰落, 「凡此均说明科技的重要,你自己开发的技术,你认为不 重要,错过就没有了.」 论文作指标 转化缺动力 面对无数「前车可鉴」,本港情况又是否似曾相识?汪 正平直言香港以往多少有过错失,尤其大学升迁机制往往 以发表学术论文作指标,轻视了科研转化贡献,「在缺乏 诱因下,教授在发表(论文)后未必愿意花时间继续做, 外国公司随时『一句多谢都无』就立马用上,做产品搞专 利」,这无疑是一种损失. 话虽如此,他认为目前情况不至绝望,因这些年来香港 陆续有大学学者将优秀研究转化创业,并在国际间取得成 功的例子.「以前无公司愿意投资下来,也没有地方给我 们发展.现在大家都意识到需要重视,愈来愈多创新中心 及相应配套培育意念」,加上国家资金「过河」等机遇接 踵而来,深信本港科研界仍能有力急起直追. A6 新闻专题责任编辑:黄健恒、郑乐泓 身兼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及美 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汪正平的 科研实力与地位无庸置疑.不过,这位在香港成长的优秀科学 家原来在求学初期对中国文学兴 趣较大,中学毕业后更曾一度入 读中文大学中文系,却因哥哥的 一个邀请改变一生. 在广州出生的汪正平,两岁随 父母来到香港,幼稚园至中学均 在港接受教育,「中学时候数 学、物理、化学都有读,但由於 中文老师教得特别好,也使我对 中文培养出兴趣」,多元学习兴 趣无异是求学的良好态度,但升 读大学毕竟只能二择其一,结果 他选择了中大中文系. 赴美升学 改变一生 「读了大约两个多月,在美国 读博士的哥哥建议我赴美升学」,既然决定在美国学习,汪 正平笑言在异地读中文并不实 际,考虑到自己本身有「理科 底」,对化学亦很感兴趣,加上 当地化学科师资与前景俱佳,最 终驱使他「弃文从理」选修化 学,成就科研人生. 被问到当日拒绝赴美会是如 何,汪正平笑言很大机会成为一 位中文教师,那亦未尝不好. 不过,他表示科研学者的身份 不但能春风化雨,培育新一代人 才,更........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