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645135144 2022-11-23
2018 年7月16 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 吉玲 刘婧宇 新华每日电讯 ・6 版

本报记者朱旭东 南京高淳老街,是一条有

900 多年历史的街 道,素有 金陵第一街 之称.

老街后面的水路 东可达苏锡常地区,西贯长江.水运发达贸易 旺,老街上古色古香的建筑、世代相传的手工 艺,就是高淳往日繁荣的见证. 逛过高淳老街的人都知道,老街上有个梅家 鞋铺,鞋铺里有位眉发花白、精瘦干练的老人. 每天,老人梅位炳都会坐在一把矮小的竹椅上, 低着头忙着专心做鞋.这是老街一道独特的风 景. 店中等候

6 月的一个上午,八点半左右,老街上还没 什么游客,居民忙着在街边生炉子、洗洗刷刷, 各家店铺忙着将槽门一扇扇卸下来,将新鲜的鱼 虾、菜蔬摆放整齐,开门迎客.老街就在这浓浓 的烟火气的熏陶中,从梦中醒来. 梅家鞋铺已经开门了,老人却不在.一只足 有一米长的黑面手工布鞋,赫然摆在店铺中央, 很有镇店将军的味道.有它在,分列左右花花绿 绿的各色鞋等,便都鸦雀无声了. 老爹上午有点事,一般九点钟准时来店 里.

63 岁的梅玉钢是梅家长子,他50 岁下岗 后,就专门跟着父亲做布鞋生意. 我父亲每天 会在店里呆六七个小时,主要做小老虎鞋和老太 鞋. 老人不在,老人的工位在.木板上整整齐齐 地摆放着几十双鲜艳的老虎鞋,墙上挂着

2014 年南京青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访问 老街时与老人交谈的照片. 游客时不时驻足打听老虎鞋的价格,

45 元一双. 梅玉钢总是头也不抬地回答一句,并 不指望别人购买.果然,一听价格,很多游客再 无下文. 我们不讨价还价. 梅玉钢说,做老虎鞋 的都是农村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一天做不了一 双. 家境好的,都不会让老人再做布鞋,太伤 眼睛. 他拿起一只老虎鞋, 你看这绣的花, 你看这针线,手艺都不错,我们不能贱卖她们的 产品. 原来,一直有五六位农村老太将手工鞋放梅 家鞋铺销售,以补贴家用. 有位残疾人,帮 我们家做鞋十多年了,现在腿脚更不方便了, 就让别人帮他把鞋送到店里来,一周一次.你说,这样的鞋,我们能贱卖吗? 梅位炳的主 要任务,是把这些送到店里的鞋上楦子,将鞋 面撑开. 不讨价还价 的店规,就是他给定 的. 老顾客徐福美来了,直接买了

4 双. 他 们家的鞋价廉物美.我买的款式,只要

80 元.这样的鞋,在南京市里要卖

100 多,在北 京要

200 多. 不仅徐福美自己家喜欢穿手工 布鞋,她外地的朋友,也经常让她从梅家鞋铺 代购. 说良心话,他们家的鞋,多少年没上 调价格了. 根据成本,我们稍微调了些价格. 同 在店里做鞋的梅家女婿周福头,做了

30 多年 鞋,他眯缝着眼睛笑着解释说.他说的调价时 段,跨度有

30 年. 说话间,

90 岁高龄的梅位炳拎着布袋优 哉游哉来到店里,脚上奇怪地穿着胶鞋.一进 店门,他就忙着将胶鞋换成布鞋,打水洗脸洗 手,泡茶以及整理各种做鞋的行头,间或和儿 子女婿嘀咕几句. 身板硬朗的梅位炳至今只和老太居住,刚 才在家忙着洗纱窗,还和老太发生了点争执. 有些活我能干,不要她帮忙的. 老人嘟囔 着,手中动作却干净利落,一点不像是

90 岁 高龄的人. 一步不到,一处不行 做鞋不晓得累,换个行当就很累,主要 是习惯了. 老人并不急着就座工位,而是像 练书法的大师一样,要将各种工具整理完毕, 直到眼前不再有任何繁杂,才真正进入挥毫状 态.他坐的那把小竹椅,已经陪伴了他多年. 学这门手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梅 位炳打小就住在高淳老街上,从事手工制鞋

70 多年.

9 岁那年,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梅家为躲 避战乱,都搬到乡下表姐夫家去了,在那里一 直读书到

13 岁.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跟表 姐夫学做布鞋.

3 年学徒之后,又在表姐夫家 做了一年帮工. 抗战胜利后,看到镇上的人陆续回迁,他 们全家也回到淳溪镇,重建房子后就开始在老 街摆摊. 以往每到过年,人们都会请裁缝给做新 衣,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则拿到鞋铺加工成 鞋.年前两三个月,总是梅位炳最忙的时候, 晚上要做到十一二点,早上三四点钟就得爬起 来.常常做着做着就睡着了,醒过来再继续 忙.就这样含辛茹苦,他凭着自己的手艺,拉 扯大四个子女. 后来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没什么人请裁缝 回家做衣服了,梅家也没有边角料来做鞋子 了,但到店里买鞋的人却越来越多.从那时候 起,鞋铺开始做成品布鞋. 梅位炳做的鞋,基本沿袭了传统布鞋制作 工艺,现在除了做鞋帮用缝纫机外,其他工序 都是靠手工完成. 做好的鞋也一定要上鞋楦撑鞋面,用老人 的话说,这是 一步不到,一处不行. 他拿 出两只同样的老虎鞋,撑过的鞋显得饱满,没 撑过的则显得干瘪. 不用鞋楦撑鞋,就会挤 压小孩子的脚,穿着就不舒服. 青奥会武术比赛期间,地方政府决定将老 人的手工布鞋,当成礼物赠送给远道而来尊贵 客人. 梅家老爹的心思 以前,梅位炳只埋头做鞋不愿和别人交 流;

如今接受采访多了,他普通话都能说不少 了.话匣子一打开,梅位炳就收不住了. 来我店里的人很多,很多人与我合影留 念. 老人从身旁的柜子里抽出两本相册. 他们每次再来时,会给我带来这些合影.我 就把照片一张张存放起来. 老人的存在,成了很多都市人的乡愁.来 自香港的何美珍,

2007 年造访高淳老街,购 买了一双手工蓝色花布鞋,爱不释手,事后专 门写信感谢 梅爷爷 ,并寄来她与梅位炳的 合影.如今,这封信与照片,就收藏在梅位炳 的相册中. 这些年,老人自豪的是,他通过手艺,拉 扯大了

4 个子女,至今生活都不错. 大孙子在漆桥镇政府上班,二孙子在银 行上班,都不学手艺了.这门手艺,没法再传 承,他们连针线都没拿过. 您现在生活自在舒适,为什么还要坚持 每天来做鞋呢? 对于记者的提问,老人愣了一下. 现在 和我同龄的人越来越少了,有的不在了,有的 躺在家里出不了门.在公园里的老人,都是我 的后辈,我都不认识,聊也聊不到一起去,没 有共同话语,还不如在店里忙着. 老人停顿 了一下, 这些年,政府很重视我,为我做了 很多宣传,我已经成了高淳老街的招牌了.政 府这么重视,我也不好意思停下来.我在店 里,老街这块招牌就在,我也挺开心的.只要 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在店里做鞋,不让远道而 来的游客空跑一趟. 他又 炫耀 地拿出20 厘米长的 铁压子 , 这是师傅传给我的,少说也有100年了. 铁压子 是用来压鞋边的,经年累月, 被老人的双手磨得铮亮铮亮. 现在有多少传统的手工艺没人传承了? 箍桶的没人了,篾匠也没了.没这个市场,社 会也没这个需要了…… 老人陷入一种近乎自言自语式的唠叨. 梅家老爹: 一辈子的鞋匠 梅位炳虽

90 岁高龄, 但仍坚持每天做鞋子.

本报记者朱旭东摄 黄孩子变回了粉嫩娃娃全国最大儿童肝移植病区采访记作家陶然: 文学行旅与人生流转 新华社记者闵捷 言语不多,声音不高,不紧不慢,但感觉敏 锐而细腻,思维缜密而深刻,对文学的长情与韧 劲,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作家陶然. 坚持文学创作

44 年、执掌《香港文学》

18 年,他曾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诗句表达自己对 文学的深情: 你没有那么多的死灰能扑灭我的 灵火,你没有那么深的遗忘能吞没我的爱情. 第十二届香港文学节正在香港举行.陶然作 为文学研讨会 文学行旅的流转人生 的讲评 人,近日出现在中央图书馆演讲厅的讲台上.他 在讲评 旅行与文学 时表示,生活经验比文笔 更重要,因为文笔可以磨练,而生活带给人的智 慧是很难得的. 文学是陶然人生行旅的背景和底色,他自称 东南西北人 ,一生以印尼万隆、北京和香港 为三个主要的人生驿站,他的人生画卷和文学旅 程也围绕这三个地方展开. 文学情结 原名涂乃贤的陶然,少年时代在印尼的万隆 度过,上世纪

60 年代被父母送到北京读中学.

1964 年,陶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 了他的大学生活.而他的 文学梦 始于当代著 名诗人蔡其矫. 因为同是印尼归侨的缘故,年轻时代的陶然 深受蔡其矫的影响.他至今仍记得蔡其矫留给他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即使社会上流行文学无用 论,但如果问我的话,即使烧成灰我也热爱文 学. 大学期间正赶上 文革 ,当时很多中外 文学名著都成了 禁书 ,想找到一本名著非 常难.一个偶然的机会,陶然得到了一张琉璃 厂中国书店的购书卡,令他意外地获得了进入 书库 的通行证,接触到大量十

八、十九世 纪的文学名著.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梅里美的 《卡门》、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及巴尔扎 克的 人间喜剧 等,这些著作不仅大大开阔 了陶然的文学视野,也为他日后成为讲故事的 高手奠定了基础. 香港情怀

1973 年9月,陶然到香港投奔姐姐.那 个年代香港的经济状况差,很难找到工作.这 让初到香港的陶然感到悲哀和受挫. 在最彷徨的时刻,是文学重新燃起了他生 活的希望.

1974 年,陶然的处女作、短篇小 说《冬夜》在报纸上发表, 那种快乐绝不是 笔墨所能形容的 .

1979 年5月,他的第一 部长篇小说《追寻》出版,由此他的文学创作 一发而不可收. 陶然的文学创作主要围绕三个主题:移民 问题、香港生活和情感问题.香港的贫富差距 问题、一般百姓的所思所想、地域风情等,在 陶然的作品中都有非常贴近和细致的表现.他 的作品因此被誉为香港的 清明上河图 . 上世纪

90 年代,陶然创作了带有自传色 彩的情感小说《与你同行》,受到文学界好 评.他对香港的观察与呈现也变得愈加成 熟.

2000 年秋天,《香港文学》

83 岁的总编 辑刘以鬯退休,

57 岁的陶然接手,开启了他 长达

18 年深耕香港文学园地的生涯.改版后 的第一期, 小说方阵 有王安忆的《伴你同 行》, 散文纵队 董桥开篇、舒婷收尾,陶 然立志让改版后的《香港文学》 跟着城市节 拍发展 ,为读者生产最好的精神食粮. 《香港文学》刊登的作品以香港作家为 主,涵盖小说、散文、笔记、文论等文体.此外,发表的文章涵盖四大洲

21 个地区的华文 作家创作的作品. 今年

1 月,《香港文学》走过

33 年的历 程,成为香港有史以来 最长寿 的文学月 刊.在该刊今年第一期的 卷首漫笔 中,除 了表达对文学的坚守外,陶然还表示,杂志社 决定将维持

17 年不变的稿酬提高一倍,以 回报作........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