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迷音桑 2019-11-09
15 2019年5月20日 责编/安军玲 美编/刘晔 人文燕赵 本版投稿

邮箱: hyning59@163.

com 织土布 早期的布匹店铺, 有 "洋布" 和 "土 布" 之分, 洋布外表鲜艳, 手感细致, 是 "舶来品" ;

"土布" 外表灰暗, 手感粗糙, 是民间自织的布品, 也叫老粗布. 曾经, 华北平原是我国棉花的重要 产区, 这里采棉、 纺线、 染色、 织布、 缝衣 一直是固有的传统和手艺.早些时候, 只要你一走进农家, 就能看见纺车前女 人们劳作的身影. 织就一块土布, 绝非想象的那样简 单, 它的主要工序分为弹棉花、 纺线、 浆染、 印线、 经线、 织布、 缩水、 裁剪等十几 道.手艺精巧的女人把二十几种本色 线细心设计, 变化出了几百种布匹图 案, 它们色调淡雅, 表现丰富, 令人叹为 观止. 织土布是非常辛苦的手工活儿, 过 去家里的主妇除了白天干杂活儿, 晚上 还要熬夜纺线织布, 补贴家用.每到太 阳一落山, 月上柳梢头, 一阵阵悦耳的 机杼声就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中国织布的祖师是黄道婆, 南宋时 期, 她革新了纺织技术, 发明了轧花机与 三锭脚踏纱车, 并开始使用 "错纱配色" 这一先进纺织技术, 让鲜艳靓丽的衣服 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河北的赞皇, 至今 还保留着传统的织布手艺, 那就是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村土布.它有着 非常悠久的历史.新一代的匠人大胆革 新, 师承技艺, 合作化经营, 让古老的织 布手艺得到了延续.织布技艺彰显了 中华民族的聪明与智慧, 希望这门古老 的手艺能够发扬光大、 代代相传. 正在逐渐消失的 (下) 老老手手艺艺徐东坡/文 爆米花 说起咱河北的老手艺, 最让孩子们喜欢 的应该算爆米花了. 那时的孩子们, 管爆米花用的铁炉叫 "黑地雷" , 把爆米花发出的声响叫 "开炮" . 每当 "炮" 声一响, 白烟四处弥漫, 爆米花的 老人手持铁炉, 站立在白气中央, 仿佛神仙 驾临.这时孩子们欢呼着拥上前来, 张开口 袋, 倒入爆好的玉米花, 再拾上几粒放进嘴 里, 顿时满口都是香甜的爆米花味儿. 据传, 我国在南宋时期就有了爆米花, 当时大诗人范成大写有: "捻粉团栾意, 熬稃 b膊声" 的诗句.他还怕别人不懂其意, 接 着解释: "炒糯谷以卜, 谷名孛娄, 北人号糯 米花. " 可见, 当时南方爆米花用的是糯米, 而河北自古爆米花习惯用玉米粒. 用玉米粒爆的米花白中透黄, 吃起来香 脆可口.大米爆的则为纯白色, 口感糯软. 小时候放学归来, 看街角的老人爆米花也是 一种享受.一缸玉米倒进炉膛, 加上糖料, 炉子在火苗上转啊转, 玉米在炉中欢快地发 出刷刷的声音, 老人还时不时看看手柄上的 压力表, 冷不丁听见 "砰" 的一声巨响, 在一 阵敲敲打打中, 一袋爆米花已经做好. 而今, 像这样的爆米花已经不再是孩子 们钟爱的零食了, 爆米花的声响却仿佛依然 回荡在耳边, 浸染着时光的味道. 锔盆锔碗 "锔盆, 锔碗, 锔大缸啊! " 一声悠长的吆 喝, 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个曾经的年代. 那个年代, 是一个崇尚简朴、 崇尚节约 的年代, 家里使用的饭碗不小心打坏了, 不 舍得扔掉, 等着走街串巷的锔碗匠来修好继 续使用. 锔碗过去是一门受人尊敬的老手艺. "锔" 是用一种专用的钉 (外观弯曲, 俗称锔 子) , 把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 这门手艺已 经有上千年的历史.锔匠的手艺分细、 粗两 种, 细活儿俗称 "锔活儿秀" , 过去八旗子弟 家藏的瓷器紫砂一旦失手打裂, 锔匠师傅便 派上了用场.技艺高超的师傅利用裂纹破 损的走向, 因势利导, 既完成了修补, 还能在 裂痕上锔出一枝枯梅或其他精美的图案. 经过打磨处理, 损坏的瓷器还能身价倍增. 粗活儿是指民间普通的锔碗、 锔盆和锔大缸 等, 拿锔碗为例, 把打碎的碗片并拢, 用线仔 细绑定, 上弓打眼儿.眼儿是斜的, 不能打 透, 把铜质锔钉用小锤细细地敲入, 最后在 裂缝上涂特制的灰膏, 整个动作行云流水, 干净利索.贵重的陈列瓷器如梅瓶、 将军罐 等也能轻松修复.锔碗匠打眼儿所用的钻 头, 都是用金刚石制作的, 故民间有俗语: "没有金刚钻儿, 不揽瓷器活儿. " 现在, 锔碗 锔盆这门手艺已经很难看到了. 做虎头鞋 虎头鞋是河北民间 的传统手艺, 有的地方还 叫它猫头鞋. 虎是传说中的兽中 之王, 民间有避邪、 保平 安之意.孩子小时候、 特 别是周岁时给孩子穿虎 头鞋, 这是河北由来已久 的传统.老人们说这样 可以为孩子壮胆, 同时, 也祝愿孩子能像个小老 虎一样健健康康、 长命 百岁. 过去, 一双好看的虎 头鞋大多出自上一辈老 人之手, 一针一线, 密密 缝制, 满是亲情.做鞋的 步骤分为打袼褙、 纳鞋 底、 做鞋帮、 绣虎脸、 掩鞋 口等, 袼褙是用碎布加衬 裱成的, 按照鞋样细心地 剪下, 外缝嫩黄色的布 料, 鞋面上的虎脸制作最 为繁琐, 虎眼、 虎眉、 虎嘴、 虎须要采用刺绣的工 艺, 或细针勾勒, 或粗线 镶边, 做出来的虎头眉目 清晰、 大眼圆睁、 憨态可 掬.一双双巧手缝制的 虎头鞋, 寄托着老人们对 儿孙的慈爱.当今, 年轻 的父母们都热衷在超市、 网上或品牌店为孩子选 鞋, 不经意间, 却忽视了 中国民间千百年流传下 来穿虎头鞋的习俗. 结语 在世人眼里, 民间的传统手艺 人, 往往代表着缓慢、 少量、 劳作、 辛苦、 傲慢, 其实他们专注地做好手中 每一件事情, 往往需要费尽一生的 心血.在这份维系与坚持的背后, 隐含着内心倾情于技艺、 专注于完 美的追求.也正是有这一份执着, 才能推动着自己的信念与意志一路 向前, 为我们保留下了最珍贵、 最引 以为傲的精神力量. 七六八九十编荆筐 曾经的乡村, 手工编织是农家一年 主要的收入来源.河北是全国各省份 中唯一集山地、 平原、 草原、 高原、 海岸、 湖泊等多种地貌于一体的省份, 物 产丰富.正所谓 "靠山吃山, 靠水吃 水" , 河北的山地与滹沱河畔, 生长着大 量的荆条、 红柳、 蒲草等植物, 给当地人 们编织器物提供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的原材料. 这些用荆条编织的筐、 篓、 篮等器 物, 使用方便, 结实耐用, 是过去家家户 户常备的器具.荆是野生的植物, 俗称 荆条, 属于北方落叶灌木, 枝干高约一 米或数米, 丛生, 枝条柔软, 自古就是编 织器物的好材料. 待到荆条成材, 巧手的匠人把它们 砍下, 经过手工编织, 就成了家庭实用 的工具.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荆筐, 除了 生活起居可以使用, 还能拿着它下地劳 动, 是人们离不开的好帮手.河北的荆 编和南方的竹器一样, 都属于就地取 材, 是手工制作的精品. 现在偏远的山区, 在一些地方还能 看见这些编织荆筐的艺人.他们在集 市上出售自己编成的筐、 篓等物品, 实 用美观, 仿佛件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可是现在想学荆编手艺的传承人已经 非常难寻, 这门手艺已经呈现出断代的 趋势. (上接14版)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