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达达恰西瓜 2022-11-04
责任编辑: 任晶晶 金石开 (特邀)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书香中国

3 8 玉见之美李玉刚(( 节选节选)) 建盏人世间的事情就是那么奇妙, 充满各种因缘 际会.

谁能想到呢, 我之所以发心去进行这次文化 之旅, 居然是因为一只建盏的缘故.

2014 年末, 我发行了自己的第三张专辑 《莲花》 , 这张原创专辑前前后后花了两年时间, 有上 百位艺术家参与制作, 在台湾一经发行便引起轰 动.主打歌 《莲花》 更是得到广泛的关注, 因为曲 风和我以往所有的作品都截然不同, 充满着浓浓 的禅意和放下自在的真实情感, 所以坊间一直盛 传李玉刚 了却红尘, 皈依佛门 , 李玉刚 出家 的新闻一度甚嚣尘上. 的确, 我早已皈依佛门, 但这和所谓的 出家 却是两回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我一直崇拜一位 高僧――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 出生于天津,

39 岁时 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每次听到那首 长亭外, 古道 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的经典旋律时, 离别的愁绪和漂泊的过往便会涌 上心头, 令人不能自已.他圆寂时留下的那句 悲欣交集 , 更是让我时常慨叹生命的无常和人 世的变幻. 的确, 把艺术视为生命的我, 生活中时刻充 满着感性, 面对纷乱复杂的现实生活, 出离的念 头也经常萦绕于心.我一直寻找着心中的一方 净土, 到那里隐姓埋名, 孤身而居.而彼时, 一只 建盏 不经意间走进了我的生命. 那 建盏 来自一位出世的僧人, 他是我的挚 友. 那天他来到我的工作室和我探讨东方佛乐 与西方唱诗班音乐的区别, 我们又唱又跳, 惬意 极了.聊到尽兴时, 他突然说: 我给你看一样东 西, 看你喜欢不喜欢. 说完, 便拿出一个小木盒, 那只木盒子做得 非常考究, 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是用顶级金丝楠 木制作.他小心翼翼打开木盒, 里面现出一个麻 布袋子, 打开袋子, 又是一层……就这样一层一 层地剥离, 最后, 一只深褐色的、 带着金属光晕的 茶盏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真是绝美. 我将茶盏捧在手里, 仔细端详. 午后的阳光从工作室的窗户斜洒进来, 温润 的日光下, 这只茶盏呈现出一种深沉内敛的气 质, 却又闪烁着斑斑点点的光芒, 感觉神秘又不 可捉摸, 像极了我追求的舞台.我几乎按捺不住 内心的狂喜, 冒昧地脱口而出: 师父, 这只碗真 美, 你能送给我吗? 师父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 却和我娓娓 道出了这个茶盏的来历: 这种盏叫 '

建盏'

, 又称 '

天目盏'

, 是宋代皇 室喝茶的专用茶具, 因为传世稀少, 非常珍贵. 在日本的正仓院藏有四只, 被奉为国宝, 并不轻 易示人……机缘巧合下, 我收藏了台湾艺术家的 几只盏, 这几只是当代建盏中的极品. 两宋时期, 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变为点 茶, 开始崇尚斗茶之风, 时人对饮茶器具有了新 的需求, 在这种饮茶背景下, 建窑的窑工们生产 了一批批变幻莫测、 绚丽多彩的黑釉瓷器.这些 黑釉的瓷器, 就是俗称的 建盏 .在宋代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 上至宫廷皇室, 下至布衣之家, 对 建盏都有一种特殊的执迷, 风靡一时. 而我当时手上捧着的那只建盏, 就是一只来 自宋代的油滴盏. 到底是什么让我对那只建盏一见倾心?后 来我多次回忆起那天的光景. 在那段时间里, 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内心的挣扎非常强烈, 经常会追问自己: 这是你 真正要的生活吗?每天披着明星的外衣, 接受着 别人对你的评判, 不能自在出现于大庭广众, 你 的人生就要这个样子吗?

18 岁离开家乡, 一路奔波, 最终成名, 却也 随即掉进了名与利的喧闹中.我本是一直喜爱 安静之人, 然而现在的生活和我的性格产生了极 大的逆差.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经常会出现一 些念头――等在山上的庙里, 无尘世打扰, 每日 诵诵经, 打扫打扫庭院, 也许才是心满意足的生 活. 或许终究是因为尘缘未了, 也或许机缘还未 成熟, 念头过后, 我仍在滚滚红尘中扮演着芸芸 众生…… 后来, 师父当真把这只建盏送给了我. 确切地讲, 是放在我这里保存, 因为那只盏 可谓是师父的传家之宝.它经历了千年的风雨, 逃离了数次文化洗劫, 最后传到了师父手上, 无 比珍贵. 师父说自己不会还俗, 而珍宝的意义更多是 在对文化的传承, 也许放在我这里, 是当下最好 的归宿. 如今想来, 正是因对这建盏的一见与一念, 才令我踏上了访盏之旅, 无意间却开启了一趟寻 找大美中国的旅程. 隐匿山间的龙窑 建盏根据釉面图案的不同, 大概可以分为三 种: 油滴、 兔毫、 鹧鸪斑.油滴建盏的釉面多是边 缘不规则的结晶体, 像油滴炸开, 闪耀无比.兔 毫建盏的釉面则是丝丝缕缕的结晶体, 纤毫万 千, 淋漓毕现.鹧鸪斑顾名思义像鹧鸪鸟身上绚 烂的斑点, 结晶介于油滴和兔毫之间. 现在市面上的建盏, 精品已经很少. 建窑创烧于唐末五代, 盛于两宋及元初, 元 代中后期走向衰落.历史上建窑以烧造风格独 特的建盏著称, 尤以兔毫纹饮誉海内外. 在福建的建阳, 如今还有很多制盏的工坊. 这一次我们选择去往建阳的水吉镇, 是因为那里 的 龙窑 . 从武夷山开车到水吉镇, 全程高速.坐在车 内, 望着窗外迅速闪过的山岭, 我还略略感觉有 些遗憾, 这段到达宋代建盏的旅程, 似乎缺了一 些古意.1000 年过去, 宋代的风姿早已遥不可 及, 如今只能从书中的记载、 画作的描摹, 或者博 物馆的文物中感受那一丝宋代的气韵了. 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 我竟变成了 一个羽扇纶巾的公子, 每天端着建盏, 品茶论道, 与友人下棋赋诗. 突然一阵猛烈的颠簸, 一切烟消云散, 我瞬 间回到现实, 抬眼间已到达了目的地. 几棵参天大树为我们遮住了炎炎烈日, 三三 两两的农房错落有致, 村子四周是起伏的山坡, 更远处则是连绵的山峰, 远处的荷塘散发着诱人 的清香, 河沟边竟散落着很多瓷器的残片.此情 此景, 让我们一下子忘记了现实世界的喧嚣, 心 开始沉静, 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宋朝. 前来迎接的后进村村长赖敏惺告诉我们, 建 窑窑址主要分布在芦花坪、 牛皮仑、 大路后门和 社长埂四处, 方圆十数里, 窑址总面积约

12 万平 方米.早在晚唐五代时期, 在芦花坪、 牛皮仑等 处窑址就已经开始生产青釉和酱青釉瓷器, 器形 以碗、 碟、 盏为主, 此外, 尚有执壶、 盘口壶、 罐、 盒、 盏托等. 厦门大学的师生和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 者分别在六七十年代对建阳芦花坪窑址进行过 两次发掘, 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确定了 建盏 是在龙窑中烧成的 , 证明了 建盏的烧造年代创 于北宋, 盛于南宋及元初, 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 以后.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黄釉器, 证明 建窑早在晚唐、 五代迟至北宋, 是烧制青瓷的地 方 . 你看, 这里, 这里, 以及那边, 村长指着远 处告诉我, 被野草覆盖的地方, 曾经全部是窑 口, 地上随便一挖, 都会挖到建盏的残片.一会 儿如果不怕辛苦, 我们可以爬到山那边去看.类 似这样的龙窑, 在当地有 100多处, 散落在各地, 不单单是这一处. 此刻, 我们就站在了芦花坪窑址的门口.平时, 窑址的大门是紧锁着的, 打开曾藏有稀世珍 宝的古窑址大门的钥匙, 就在我身边这位看似貌 不惊人的村长手中. 缓步走上通往古窑址大门的台阶, 回首, 是 远方的连山和大片的荷塘.我的心里忽然一阵 莫名的感慨和悸动. 门轰然打开, 近千年历史的窑址出现在我们 面前. 木头支柱, 茅草搭的棚子, 弯弯曲曲的窑口, 仿佛千年间未曾改变.它一直向山坡上蔓延, 大 约有十几米长, 因为它的身躯像是一条巨龙, 所 以人们习惯称之为 龙窑 . 龙窑不像景德镇的窑口, 景德镇的窑口形 状像馒头, 所以我们叫它馒头窑.

130 多米的龙窑窑口往往沿山坡而建, 一层 比一层高, 这样, 比较利于烟火往上蹿. 窑口里面, 随处是残缺的陶钵.烧制建盏 时, 这些陶钵主要是被用来放建盏, 上下各一, 将 建盏套在里面.建盏的珍贵在于, 烧制成型的成 品极少.当釉面的釉水在高温下流淌, 会形成人 为无可确定的或是油滴, 或是兔毫, 或是鹧鸪斑, 或是曜变.脚下, 已经几乎见不到建盏的残片, 多是陶钵的残骸.对于茶人而言, 就算是这些残 旧破损的宋代陶钵, 也是茶空间或者茶席上再好 不过的装饰物, 如果用来插花, 则会精妙无比. 这里是烧柴火的地方, 那边也是烧柴火 的. 村长指着一个半圆形的洞口说.这些烧柴 火的地方, 有的宽, 有的窄, 一层一层, 根据地形 的变化而变化.烧窑的时候, 每层都要塞木头进 去, 否则整窑的温度上不去.用柴火烧窑, 就是 所谓的柴烧了.窑内的温度可以达到 1300℃之高.柴烧的陶钵, 会形成一层落灰, 同陶土混合 在一起, 在高温下, 形成别样的图案. 这个龙窑址只建了一半, 村长说, 估计当年 是因为钱不够, 而没有继续修建下去.这一类的 窑口多为民间所有, 资金跟不上, 也是常有的事 情. 这里每一个看似平常的场景都带着时间沉 淀的质感, 大片的富含氧化铁的黄土、 残片举目 皆是.它们仿佛还带着千年前的温度, 尘埃中仿 佛能听见烧窑人的笑声与叹息.在时光深处的 烧窑身影、 品玩建盏的皇帝和达官贵人们早已一 并烟消云散. 我突然好奇, 烧窑人自己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呢?他们........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