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雷昨昀 2019-10-21
2019 年4月22 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 吉玲新华每日电讯 ・7 版

本报记者黎昌政

4 月16 日下午, 中国 器官移植的开创者 、 武汉同济医院教授夏穗生与世长辞, 走过了他

95 岁的生命历程.

家属遵照他生前遗愿, 捐出眼角膜, 同时代他 向自己亲手创立的新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 所―― ― 武汉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捐献

100 万元, 用于器官移植研究和人才培养.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夏穗生 一生都为器官移植事业拼搏, 为患者康复努力. 离 世了, 将积蓄捐献给器官移植研究机构, 让事业后 继有人;

将器官献给器官移植事业, 留下光明在人 间…… 矢志不渝 , 引领中国站上 外科 手术之巅 夏穗生是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医学本科生, 上 世纪

50 年代毕业于同济医学院. 确定研究方向 时, 他义无反顾选择了外科. 他说: 那时, 外科在 我国刚刚起步, 有许多工作要做. 终末期肝脏疾病, 肝移植是患者唯一的希 望. 做了多年临床医生, 一个个重症肝病病人眼 神里强烈的求生渴望, 在他头脑中挥之不去. 夏穗 生决定, 先在狗身上实施肝移植实验, 打开器官移 植的神秘大门.

1958 年9月10 日, 夏穗生将一只狗的肝脏 移植到另一只狗的右下腹, 术后这只狗存活了

10 个小时. 这是国内对肝脏移植的一次开创性探索, 揭开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序幕.

1963 年, 美国施行了世界首例人体原位肝脏 移植手术, 存活

7 天. 然而翻阅所有资料后, 夏穗 生的心凉了半截: 核心技术只字未提. 突破技术难关, 让我国医学立于世界医学之 林, 必须开展器官移植实验, 这是祖国的召唤、 患 者的嘱托. 夏穗生说, 一种渴望进行肝移植的执 念渐行渐近. 当时的条件下, 理想变成现实何其艰难.

1972 年同济医院腹部外科研究所(现器官移植研 究所)成立, 夏穗生出任研究所副主任, 他终于有 了机会. 他带着

5 名医生、

5 名技师, 在一幢破旧 的两层小楼里开始了艰难探索时光. 当时实验条件之差, 一言难尽! 今年

76 岁 的同济医院教授刘敦贵,

30 岁开始跟着夏老做狗 移植试验. 他感慨: 一个直径约

70 厘米的小型消 毒锅, 是实验室里最先进的家当, 用煤油气灯加 热, 术前消毒就得耗费一天;

术后为了让狗体温尽 快回归正常, 大家生炉子给狗取暖;

手术衣、 纱布 要重复利用, 数九寒天, 大家一起手工清洗、 晾晒…… 课题组成员马绪娴曾回忆, 时常要昼夜不眠 地守着手术后的狗. 武汉夏天闷热的天气、 难闻的 气味, 让人几乎要晕过去. 手术经常从早上

8 点做 到晚上

11 点, 在夏穗生带领下, 大家热情很高, 不 敢丝毫马虎.

1973 年9月5日, 第一只狗的异体原位肝移 植实验进行. 夏穗生把实验狗的肝脏切下来后, 创 面血流如注, 当时电刀还未问世, 又没有电凝刀, 没有止血纱布, 也没有止血凝胶. 他只能用细丝线 逐个结扎. 每次手术下来, 仅打结就有三四百个, 才能将出血点止住.

4 年多过去, 夏穗生所带领的肝移植小组开 展分解手术

98 次, 实施

130 次狗的原位肝移植手 术, 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手术顺序和操作方法, 提高血管吻合成功率;

先后攻克供肝失活、 凝血机 制紊乱等难题;

研制出器官保存溶液, 延长缺血肝 存活时间;

合作研发免疫抑制剂, 控制移植后排斥 反应……肝移植手术核心模式终于被确定下来. 至此, 中国人掌握了哺乳动物大器官移植的 完整手术. 心中有大爱的人是无私的.

1977 年, 上海第 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派团队来学习肝移植技术, 夏穗生和助手毫无保 留地将关键技术交给他们. 不久, 就从上海传来开 展中国首例肝移植手术的消息. 当年底, 夏穗生为一位肝癌晚期患者成功施 行了肝移植手术. 不久后又为一位男性患者开展 了肝移植手术, 患者存活了

264 天, 创下当时国内 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1978 年, 夏穗生在 《中华外科杂志》 发表 《

130 例狗原位肝移植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 , 并 在第九届全国外科学术大会上报告. 同种原位肝 移植研究 成果获得卫生部甲级科学技术成果奖, 受到首届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成绩并没有让夏穗生停下探索的脚步. 他不 断创下新纪录:

1980 年, 建立国内第一个器官移 植研究所, 我国终于有了独立病房、 护士和器官移 植专业医生;

1982 年主持国内首例胰腺移植获得 成功;

1989 年, 在国内首先施行亲属活体脾移植, 系列脾功能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1989 年和1994 年分别成功实施亚洲首例胰肾联合移植 和腹部多器官移植…… 在夏穗生率领下, 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 陆续开展肾、 肝、 胰、 脾、 甲状旁腺、 肾上腺、 胰岛、 骨髓、 胸腺、 胰肾联合、 脾细胞、 肝细胞以及心脏共 计14 种器官的移植. 他指导研发的国产免疫抑制 剂, 填补了空白. 在他任所长期间, 同济医院器官 移植研究所一直保持着移植种类、 例数和长期存 活的国内最好记录. 放手做, 成绩是你们的, 失败了 算我的 要让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壮大, 关键是人 才. 器官移植的未来在年轻人, 我的任务是搬梯 子. 这是夏穗生常说的话. 他要求学生做国内暂 无人研究的课题、 国际最先进的课题, 这样, 才能 立起中国医学的脊梁. 夏穗生是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他培养 博士后、 博士、 硕士共

69 人, 刘乐欣、 姜洪池、 陈 知水等一批学生已成为我国器官移植和外科学 界的领军人才.

1999 年, 年仅

33 岁的陈知水被夏穗生点 名主刀肝移植手术. 第一次主刀, 又是当时最年 轻的器官移植术主刀医生, 陈知水心里有点打 鼓. 夏穗生打气: 胆大心细, 放手做, 成绩是你 们的, 失败了算我的.

5 个多小时的手术,

75 岁高龄的他一直坐在旁边. 如今, 陈知水已是博 士生导师、 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 同济医院肾内科教授吕永曼记得,

20 年前, 她被邀参加夏穗生教授组织的多学科大会 诊, 决定她给患者行肾活检. 患者病情复杂, 她 担心害怕. 夏教授安慰道: 你认真做就行, 我们 已做好各种预案, 有责任我来承担! 有了老师 的鼓励 撑腰 , 任务顺利完成. 敢于 压担子 , 缘于平时的 严要求 . 他告 诫学生: 器官移植是关乎人生命的大事, 是从 鬼门关抢救人生命的手段, 容不得丝毫马虎. 夏穗生经常告诫学生: 手术台上的成功, 不是真正的成功, 病人出院才是成功. 让大家 不仅重视手术, 还要重视术后恢复管理. 那时, 夏穗生有个不成文规定, 肾移植患者术后不排 尿, 连续出现两例, 手术医生就要被罚到实验室 干半年. 有一次查房, 陈知水比约定时间晚了

5 分钟, 夏教授什么都没说, 直接就走了. 夏教授对 大家很严. 哪怕是主任, 只要做错一点事, 后果 都会非常严重, 会经常被骂哭. 陈知水说, 长 期的严要求, 形成了团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 风. 夏穗生的女儿夏丽天记得, 经常很晚了, 饭 菜都凉了, 做完手术的爸爸还没回家吃饭, 家人 等了又等. 后来才知道, 要等手术病人清醒、 情 况稳定后, 向值班医生反复交代了注意事项、 可 能出现的问题和预案后, 爸爸才会回家.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 夏穗生共获

56 项次 各级科技进步奖, 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

270 余篇, 主编专著

26 本. 如今, 夏穗生开创的肝移 植技术方法仍在惠及肝移植患者. 正因为有了 越来越成熟的器官移植技术, 越来越多生命垂 危的患者看到生命的曙光. 著名器官移植专家、 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 黄洁夫这样评价: 他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 创者. 作为我国器官移植的奠基者, 他鞠躬尽 瘁, 参与、 推动和见证了我国器官移植发展至今 的全过程. 著作等身, 居功至伟, 他仍保持着谦逊、 低 调的品格.

2011 年, 夏穗生凝聚自己毕生科研、 临床经验, 编著出版我国器官移植第一部大型 专著 《中华器官移植医学》 . 出版社先后

3 次派 人上门, 说服他将书名改为 《夏穗生器官移植 学》 , 他都不同意. 他不做 挂名英雄 . 由他亲自指导并参加 的研究生课题, 通过成果鉴定的有

9 项, 其中

8 项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

4 项获得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的课题, 全部由研究生担任课题负 责人. 武大中南医院肝胆疾病研究院院长叶启发 回忆,

80 年代中期, 他曾写过一篇关于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出血的论文, 夏穗生反复修改十余 次, 还当面指导. 论文发表前, 叶启发希望把老 师列为署名作者, 但他坚决不肯. 一息尚存, 学习奋斗不止.

90 高龄, 他还参 加学术会议, 写论文, 为学生改论文, 逐字逐句 改, 连标点都不放过.

93 岁瘫痪在床, 他还在 阅读器官移植领域的专著. 他吩咐家人: 只要 患者、 学生需要, 我随叫随到. 从医近

70 年, 多少喧嚣纷扰, 几多世事沧 桑. 正因为对器官移植事业有执爱, 对人民健康 有深情, 他才保持简静朴素, 归真致远, 带领、 激 励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不断开创器官移植事 业新高峰. 夏穗生不讲究吃穿, 也没什么业余爱好. 平 时不是泡在实验室, 就是泡在病房、 办公室. 他 常说: 我一生只做了器官移植这一件事. 只要 有利于器官移植事业的, 他都去做.

2013 年3月, 他在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 上签字, 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要别 人捐献遗体器官, 自己不做出榜样, 只讲空话, 不做实事, 不行. 在他感召下, 同济医院

300 多 名医生和医学生签下器官捐献志愿书. 器官移植是夏穗生一生的事业. 签署器官 捐赠志愿书前, 他并未与家人商量, 但家人还是 很快理解了他: 他觉得自己是 '

移植人'

, 自己的 一切, 包括器官, 应该属于移植事业.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换花. 作为 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拓者, 如今, 他践行诺 言, 捐出角膜, 为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作出 了表率.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因器官移植获得新生, 我国可以为世界器官移植事业提供更多的中国 方案. 也许, 只有循着这句话, 才能理解夏穗生近 一个世纪的简静人生. 中国器官移植开创者最后的 移 植 移植人 夏穗生教授的简静人生 著名器官移植专家、 原国家卫 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这样评价夏穗 生: 作为我国器官移植的奠基者, 他鞠躬尽瘁, 参与 、 推动和见证了 我国器官移植发展至今的全过 程. 将100 万元积蓄捐献给器官 移植研究机构, 让事业后继有人 ;

将器官献给器官移植事业 , 留下 光明在人间……家人说: 他觉得 自己是'

移植人'

, 自己的一切 , 包 括器官, 应该属于移植事业 (上接

1 版) 血一般的历史教训反复证明着一 条铁律: 海权是影响大国兴衰沉浮的重要因素. 历史不会忘记, 从19 世纪中叶到新中国成立 的百余年间, 中国遭外敌从海上入侵

470 多次. 几乎所有的岛屿都遭到过列强践踏, 几乎所 有的港湾都悬挂过侵略者的强盗旗, 数千年文明 古国一次次蒙羞受辱. 历史必将铭记, 是中国共产党人让中国有海 无防的历史, 永远画上了句号.

1949 年1月, 在西柏坡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 毛泽东作出一项历史性决定: 应当组成一支保卫 沿海沿江的海军.

1949 年4月23 日, 伴随着百万雄师横渡长 江的胜利凯歌, 人民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 诞生, 中华民族开启了向海图强的新篇章.

4 月23 日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天. 今年已 经93 岁的东海舰队原副参谋长黄胜天, 是目前唯 一健在的海军初创见证人. 老人清晰记得, 就在南 京解放的当天下午, 党中央、 中央军委下令三野在 江苏泰州白马庙成立华东军区海军, 任命张爱萍 为司令员兼政委. 海军成立时的全班人马, 加上张爱萍........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