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喜太狼911 2019-10-06
ACRITICAL BIOGRAPHYOF LIDAOYUAN CONTENTS Chapter1 social Background of Li Daoyua Time and the General Geographical Interchange Chapter2 Li Daoyuan and the Traditional Career of Li'

s Family Chapter3 A Patriot Chapter4 A Geographer Chapter5 A Severe Official Chapter6 Li'

s Thought S as Seen in Notes on Book of Waterways Chaptef7 Li'

s Approach to Academic Research Chapter8 The Contribution of Li'

s Notes on Book of Waterways Chapter9 Li-ology-a Wealth Bequeathed by Li to the PosterityCgapter10 Error Sin Notes on Book of waterways and Criticism of Them by scholars Conclusions A BRIEF INTRODUCTION Li Daoyuan was born in an official and intellectual family.

The time of his birth ,the late fifth century ,has been termed as an Epoch of General Geographical Interchange ―― an epoch when the Northern nomadic peoples intruded and settled down in North China, bringing an impact upon the Han people, who were forced to begin a mass mi-grating to the South. This epcch-an epoch of the split of China'

s state ,an epoch of frequent wars ,but in the meantime an epoch of peoples merging ― ― saw the emergence of a multitude of geographical works by geographers who came one after another, and among whom Li Daoyuan was the most celebrated whereas his work Notes on Book of Waterways the most outstanding among those works of the time. Li was not only a geographer but also a patriot who eagerly longed for the unification of his motherland. Continuous efforts made by scholars of later generations in the study of ihe book has finally formed a learning of comprehensive richness―a learning called Li-ology. That is a valuable cultural wealth bequeathed by Li to the posterity. 内容简介公元五世纪末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国家分裂、战争频仍的时代,同时 也是一个南北交流、民族融合的时代.生活在这一时代中的郦道元是当时最 著名的地理学家,而他的著作《水经注》则是当时最杰出的地理著作.郦道 元不仅是个地理学家,而且是个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者,通过对《水经 注》的研究,我们可以获悉他的许多高尚思想和高贵品质.依靠他严谨、科 学的治学方法和高度的写作技巧,《水经注》成为一部文字生动、内容丰富 的不朽历史名著.历来学者对此书的不断研究,终于形成了一门包罗宏富的 学问―― 郦学 ,这就是郦道元为后世留下的一宗宝贵的文化财富.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匡亚明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 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 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 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 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 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力核心的 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 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 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

一知半解、 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 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 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 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注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 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汗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 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 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 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 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 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 早在

1938 年就说过: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 珍贵的遗产. ① 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 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 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下等于全部. 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 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 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 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 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 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 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 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 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人为今用.也为进一步 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 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卫作,但对全面完 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 抛砖引 ①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 出版社

1952 年版,第522 页. 玉 ,个《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 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 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 中国思想家评传 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 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 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 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 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 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 行成于思,毁于随 ① ,列宁说的 没有革命的理 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② ,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 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恩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 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 此我们以 中国思想家评传 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 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 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施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 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 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 实践(包括对前入、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 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 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 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 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

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下结合他的思想 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 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 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 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 《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 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 由作者根据传上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 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 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 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 实事 ,后者为 求是 ,二者相结 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 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 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 实事 的要求;

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 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 ① 韩愈《进学解》,中华书局《四部备要》东雅堂本《韩昌黎全集》卷十二第

3 页. ② 列宁《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76 年版,第241 页. 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 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 求是 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 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 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部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 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 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共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 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 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 立德 、 立功 、 立言 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 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凡反映有诸 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 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 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

凡积极因 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 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 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 组成部分.

三、坚持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的原则. 百花齐放 和 百家 争鸣 ,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 一个 齐 字,后者强调一个 争 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 两种不同状态;

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

两种 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 齐放 和 争鸣 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 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 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 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一方面作者应把 实事求是 、 批判继承 和 百花齐政 、 百家争鸣 这几点作为大家的共性(统一 与共识);

另一方面,对每部评传的立意、结构和行文(文体、文风和文采 等),则主要是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和雅俗共赏的文字表达艺术的成果, 是彼此的个性(区别),不宜也不应强求一律.评传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发 扬这一个性,力求在对每一传主的评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积极因素,使之和正 在变革中国面貌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为一体,丰富其内容,促进其发 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传主思想业绩的一般性诠释上. 我认为,以上三点大体上可以表达《丛朽》所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但 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丛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感谢《丛书》的 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他们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指教,使《丛书》工作得以 顺利进行.更要感谢所有承担评传撰著任务的老中青学者,他们都以严谨的 治学态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没 有他们的积极合作,《丛书》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丛书》副主编和中 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制定《丛书》规划,约请和联系国 内外........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