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n灬不离不弃灬 2019-09-22
古人消暑, 扇为首宠.

其起源较早, 远 在商代便有扇的雏形, 但彼时仅为帝王出行 遮阳挡沙之用.及至汉代, 扇子始才发挥送 凉之用, 并出现轻巧简便且形状各异的竹制 扇, 有方、 圆、 六角等多种.赵飞燕被汉成帝 册封为皇后时, 其妹送她的礼物中就有六种 珍贵的扇子.而那位曾写下千古流芳的 《两 都赋》 的史学家班固, 还专门创作了一篇 《竹 扇赋》 : 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 …… 度量异好有圆方, 来风避暑致清凉…… 足见竹扇之风靡. 宋以后, 折扇渐兴, 这是一种以竹木或 象牙为扇骨、 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 扇子.到了明清, 制扇技艺更是演绎得炉火 纯青, 并传入欧洲后风行世界.其实, 随着 折扇的出现, 文人雅士在这方小天地上寄情 山水、 抒发心志, 扇子早已超出其本义而是 成为一种珍藏品了.比如, 近年来在文玩市 场上大出风头的湘妃竹扇即可为佐证, 一柄 明代湘妃竹扇骨就曾创下过30多万元的拍 卖纪录. 今人就寝喜抱枕入怀, 尤其是女孩子更 是有几个可心的长毛玩具相伴.其实 抱枕 古既有之, 只是材质是竹制的, 仅用于夏 日, 且还有个比较暧昧的名字, 叫 竹夫 人 .作为古代的一种消暑用具, 竹夫人 又名 青奴 , 最早见于唐朝, 但那时它还被 称作 竹夹膝 , 诗人陆龟蒙 《竹夹膝》 诗云: 截得oY冷似龙, 翠光横在暑天中. 浙江 宁海的十里红妆博物馆藏有两件 竹夫人 , 是用打磨光滑的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 内中 空, 四周有竹编网眼, 远望之有点类似 江南一带捉鱼的鱼笼.其物虽小却透 着 弄堂穿风 的科学原理, 空气流通、 竹篾生凉, 抱着 她 睡觉想来也是很 惬意的.这样的 神器 , 兼之或可让 人浮想联翩的名字, 难免会让风雅的 文人们爱不释手, 也难怪大文学家苏 东坡会留下 留我同行木上座, 赠君无 语竹夫人 的诗篇. 烈日当空, 很多女性出行时便穿 上了有隔汗功能的防晒衣.其实, 古 人早就发明了隔汗衣, 一种叫 竹马 甲 的竹衣可堪称古人消暑的传世之 作.这种状若镂空透视装的衣服, 通 常选用观音竹为原料, 由细小竹管串 编而成, 看上去很是轻盈.在古代, 需 要穿 竹马甲 的一般为官吏、 戏子、 道 士这几个特定人群, 也只有他们, 大汗 淋漓的时候仍得额冠高束、 袍服在 身.逻辑学家金岳霖的父亲是晚清的 一名知府, 他老人家就有一件 竹马 甲 : 用切成了一寸或半寸长的空心 小竹, 用丝线穿连成三角形或四方形 的图案织起来的贴心小褂.穿上这样一件 小褂当然等于没穿.可是在这样一件衣服 上面可以穿上蓝的铁线纱袍, 黑的铁线纱马 褂, 这两件衣服也都不会沾上汗水. 竹马 甲 最早出现的具体时间未考, 但从存世的 藏品可知, 其最起码也有着近

400 年的历 史.如今, 在江苏南京的中国科举博物馆、 安徽徽州博物馆、 岳西县博物馆里都分别珍 藏着一件大体相同的竹衣马甲, 无言地述说 着一段段凝结着古人智慧的趣事. 对于国人而言, 无论是 引望云山遥, 销 暑竹风清 的禅意, 还是 龙吟细细、 凤尾森 森 之风雅, 都不一而足地反映了竹子之于 华夏文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在这 天地 一大窑、 阳炭烹六月 的时节, 品味着一件件 与消暑有关的竹制珍玩, 内心却早已是清凉 无比了. 我从小生活在乡村, 家离学校虽说只有 十几里路, 但那时家里没有自行车, 学校还要 上早晚自习, 自然要吃住在校, 每星期日回家 一次.这样, 每逢周六, 放学的钟声一响, 同 学们都像出笼的小鸟, 一个个向家里飞去. 上高中时, 我去了县城, 离家更远了, 也 为了省路费, 所以没事的时候, 我就一学期 回家一次.因为要面临高考, 平时功课忙, 无暇思乡, 只有到了放假时, 才感觉时间过 得真快.回到村里, 乡亲们见我就笑着打招 呼: 大学生回来了! 说得我满脸通红, 心里 也暗下决心, 一定要好好学习, 考上大学! 那时的乡愁, 就是一棵树的根, 只有深到故 乡, 才能获得前进的动力. 后来, 我真的考上了大学.离家几千 里, 家信连两端.我写学校生活, 校外见 闻.父母说家长里短, 让我吃好睡好, 别惦 记家里.虽说每一封信都有很多以前说过 的话, 但它像一日三餐, 虽不可能花样翻新, 但却是日子的重要部分, 一点儿缺不得.那 时的乡愁就是一杯白开水, 尽管没有味道, 但谁又能少得了呢? 我大学毕业后, 在县城的一所学校教 书, 后来我成家立业了, 父母也老了.想接 他们进城享几天清福, 但他们说什么也不 来, 只说家里住惯了.想想我在城里十几年 了, 也只有父亲来城里看病时住过, 母亲在 我媳妇坐月子时住过.我买房时, 他们拿出 了毕生的积蓄, 但却没在房子里住过一晚. 这时的父母已白发苍苍, 背影佝偻, 为儿女 付出了一生, 他们对儿女的期盼也只有 只 要你过得比我好 , 而我能给予他们的又有 什么呢?这时候, 尽管你已是江河, 但乡愁 却是你永不枯竭的源泉. 乡愁永远都是美丽的, 因为那里有父母 兄弟, 有和睦可亲的乡亲, 有嬉闹成长的童 年伙伴, 有沉淀的喜怒哀乐……一个人如果 没有了乡愁, 尽管他可能拥有一片天地, 但 那一定是寂寞的天地! 镜湖星月 2018年8月9日 星期四 A14 清风随意取闲情雅趣 米丽宏 等车是享受庄传云缤纷思绪乡愁赵利勤 心灵细语 陈佳 茶余客话 竹生雅韵好消暑 四季交替, 各有仪式感, 夏季尤其隆 重.挂竹帘, 支蚊帐, 铺凉席, 沙发铺上凉沁 沁的竹垫子;

绿豆、 冰糖、 莲子、 绿茶、 蚊香、 花露水, 一股脑儿搬回来.炎夏如火, 从心 理和物质上做好准备, 慢慢消磨去, 是过日 子的一种乐趣. 过去的年代, 度夏简单.老蒲扇, 草凉 席, 竹帘子, 至多再备些绿豆, 熬汤驱暑. 至于老蒲扇, 年年都添置一两把.新扇买 回来, 扇柄上钻个窟窿, 系上红线, 挂墙上, 一般 是来客专用.大热天, 客人上门, 不论男女, 递 上一把老蒲扇, 端上一碗凉茶.忽悠忽悠, 凉风 驱散一路风尘一身劳累, 话题寒暄像来来回回 的微风.主客会见的气氛, 悠闲、 亲切而舒适. 自家人, 用旧扇.往年的扇, 从墙上取 下, 干净抹布蘸肥皂水一清, 草木气勃发. 但涂鸦的字迹, 也一并被抹去了.这不愁, 我们有会写字的手;

寻出钢笔或毛笔, 争先 恐后重新描.我爷爷喜欢 清风随意取, 手 动天地凉 这句, 每次写下来, 我都拿到他跟 前邀功.他赶紧接过来猛扇两下, 白胡子一 飘一飘的, 我心知肚明, 那就是对我的肯定 了, 乐颠颠跑开, 再去写. 小孩儿们喜欢两句打油诗: 扇子有风, 拿在手中, 有人来借, 等到立冬. 你瞧这人 做的!我不是不借, 是你来的不是时候;

要 借也行, 立冬来拿吧.这实在算不得自私, 正常的人性啊. 我小叔叔那时正迷恋读 《三国》 , 弄了一 把纸折扇, 文绉绉的, 网不住多少风, 还题了 毛笔字 心静自然凉 .我说: 叔, 你心静就 凉快了, 干嘛还要扇子? 他拿折扇敲我头 说: 鬼精!你知道啥?这是气质, 是风度! 折扇, 团扇, 羽毛扇, 还有老蒲扇, 一把 扇在手, 似乎真的多了一分悠闲的气度.也是, 打从小时候, 我还没见过手摇蒲扇、 头顶 冒火的人呢! 一把老蒲扇在手, 踱着方步, 腆肚而行, 或碎步轻盈, 面带春风, 那谱摆的, 神仙一样 的!老人们闲来无事, 在凉荫稠厚的地方, 小马扎一支, 老蒲扇不紧不慢摇着, 嘴里 东 街柿子西街梨, 南坑蛤蟆北坑鱼 地扯闲篇 儿, 直到倦鸟归巢、 落日西沉、 鸡鸭进窝、 牛 羊入圈, 才慢悠悠起身, 拍掉身上的草梗, 老 蒲扇遮着夕光回家去. 如今, 在城镇, 老蒲扇也是老年人的度 夏专用品.尤其黄昏时候, 太阳隐匿, 天幕 丽;

路边、 公园的柳荫里, 老头老太, 晃出 来消夏了.衣衫薄, 步子轻, 人精神, 手里的 蒲扇, 挥舞着, 像夏天这出大戏里一个惹眼 的道具. 老蒲扇, 自摇自凉, 自在自得.很怀旧, 也很入画, 画的主题叫慢夏. 被蒲扇带进画里的人, 腰身基本是一个 丰 字;

轻抚他们的柳枝, 是一个 瘦 字;

蒲 扇呢, 突出一个 大 字一个 圆 字和一个 青 字.人和扇, 气场和谐, 完美无缺.这 个夏天, 就该有这样悠闲的人, 这些人手上, 就该摇着这样悠闲的扇. 我细细研究过蒲扇, 发现一把蒲扇其实 就是一柄大树叶.贴近闻一闻, 有一股子幽 幽植物香.我想, 那该是绿意被太阳蒸干后 散发的味道吧. 那个 蒲 字呢, 单看字形, 就是一种水 淋淋的草, 它真像水边的隐者呀.如果在北 方, 它该跟菖蒲类的植物很亲近, 有种菰雨 荷花的凉意. 《乐府诗集》 中, 有拔蒲的女子, 一根一根拔, 拔一会儿朝远处望一会儿, 望 什么呢?时光那么慢, 爱情那么慢, 迎面来 的只是熏风阵阵的夏天. 蒲, 拔回家去, 据说是编席制扇的. 这样想的时候, 质朴的蒲扇, 忽然添了 几分诗意.风生扇底, 月上蕉窗, 多么闲逸 自适的夏夜良辰啊. 不知什么时候, 我忽然发 现等车对我来说是个享受了. 这个发现还真让我有些 惊讶.我以前很有些着急不 安的, 颇像我曾经年纪轻轻 却着急生出来的许多白发, 岁数不大、 心也未老, 却忧心 忡忡满脸阴郁一样. 其实很早时候我是非常 习惯等车的.那时客观条件 限制, 车子少, 车次少, 车票 难求.有票能够等车, 就算 是幸运的了.切记得那时到 外地去、 放假回家、 还有返 校, 在车站排了很长队伍终 究买不到车票, 就走到通向 目的地的公路边等车, 等的 是那种跑长途的货车, 等有 好心的司机同情我们这些穷学生, 让我们 坐他车后厢里, 顺道捎我们一程, 当时真的 是感激不尽, 那样的等车还是挺有滋味的. 但后来不知何故, 脾性急躁, 内心里莫 名其妙的烦恼不安折磨着自己.内在因素 是自己的学养、 眼界和胸怀的局促, 外在环 境上有些时代的影子, 说起来当时我也是 个愤青啦.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 或 许直接或间接接触到太多的问题和忧患, 让我处处挺身而出显露愤青的形象. 对很多的人和事, 常常是 横眉冷对 , 粪土当年 , 一种火与气的内躁内急无法宣 泄、 以致我沉不下心来落实到生活和工作 中, 静不下心来做平凡细致的事情.我知道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颓丧.我曾欲逃出这条 河流, 甚或逃离自己, 可结果是依然故我, 要 不缺乏了关键决心, 要不没有力量和坚韧. 不管是风和日丽, 还是淫雨霏霏, 我总 被外物结结实实地黏糊起来.心灵像江南的 雪团冰块一样禁不起磕碰, 零零碎碎地散落 在杂草丛生的野地而无法拾起.有时也振奋 起了一下精神, 努力了几天, 但好景不长, 终 没有走出鸡笼猪圈般的小圈圈, 爬不出枯井 般的空洞地, 烦躁不安更甚于往昔了. 就如前几年等候公交车, 那种急躁不安 简直就像火烧了我.我刚到站点就强烈盼望 着某班公交车因我开来, 为我快开.不到一 两分钟就心急火燎的, 一心念念的是车子怎 么还不到来, 烦躁地猜想和臆断.公交公司 领导还认不认得管理二字;

现在有的人素质 太低, 上车总要挤得谁都上不去;

那老头老太 太怎么也挤, 不晓得上班族上学族高峰期;

那 小学生怎么不排队, 瞎挤上来抢位子…… 总之, 每等一次车就等来一段愤慨和 折磨, 以至于我把这种愤慨和怨尤竟当作 自己超过他人的素质, 仿佛人们的素质低, 理所当然不包括自己.真不知是什么赋予 了我们很多人自我感觉超高的资格, 是什 么赋予我们很多人指摘他人的权力.我的 这个毛病也不轻. 在轿车代步、 有车族发展壮大的时候, 我最随心的出行方式还是坐公交车, 我忽 然发现等车对我来说真是个享受了.即使 眼见我要坐的那班公交就刚刚开走, 也没 有后悔和责怪, 我会静静安安等个十几二 十分钟后的下一班, 我会看看周围的景象、 周围的人或周围正在发生的事, 街头有精 彩剧作, 站前有趣味小品, 等候能丰富体 验.只要静心有心, 等车就是享受. 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也没喝过什么 心灵鸡汤, 我忽然发现自己等车的心情变 了, 很多方面的心境和行为变了.非能脱 离人生, 也不是麻木冷漠, 只是明白人世间 太多的苦痛非一时众生善愿就能一劳永逸 地解决, 有人生就有矛盾、 就有苦痛. 现在我该做的认真在做, 该说的诚恳 去说, 注重细节, 努力平凡地工作, 和穿衣 吃饭、 啜饮粗茶、 沽酌小酒一样, 不刻意讲 究, 也不太随便马虎, 是个自然平和的状 态.还有就是遇事总想想自己的不足, 检 讨一个合情合理出来. 我不知为何有此变化, 是年龄的增长 吗, 似乎不是.碰瓷的就有不少是年长者, 很多人并没有随年龄增长而变得文明高尚 了, 年龄的增长与素养的提升不成正比是 个遗憾的事实. 佛是苦修来的, 并不是年龄增长来的. 我终于能够努力把握好自己, 我把等 车都当作享受了. 云雾山村李海波摄编辑/季鲲 校对/潘丹丹 E-mail:2748528004@qq.com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