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夸张的诗人 2019-07-18
63 2012年(上) 我的文艺爱好依旧.

2008年11月,上 海校友会艺术团成立,我也参与了筹建, 并"滥竽充数"到合唱队里.我们每年在 上海校庆会上演出,去年7月还和母校学 生艺术团一起在世博园大舞台上成功表演 了一台节目. 人生好似舞台.与退休前比,忙碌的 内容变了,生活依然充实.头上银发多 了,心态还不觉老. 2011年1月22日 我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一个贫 苦牧民的女儿.幸运的是当我刚到上学年 龄,新中国成立了.我在家乡上了小学、 中学.高中毕业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关 怀下,部分学习优良的少数民族学生被安 排到祖国的首都上大学,我则有幸来到美 丽的清华园. 1960年我到清华大学土建系房六班学 习.开始因为语言不通,学习非常困难. 就在这一筹莫展的时刻,尊敬的清华老师 和亲爱的房六班同学,向我伸出了援手. 他们不分白天黑夜、不分节假日,手把着 手地辅导和帮助我补习各门功课.尊敬的 罗福午老师还多次叫我和阿不力克到他 家,专门为我们开小灶补课.我们哈萨克 族有一句谚语:"饥饿时候食口饭,甘甜 永远记心田." 现在,尽管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当 年那些可敬可亲的面孔还时时浮现在我 眼前,难以忘怀.清华园里那种团结、 友爱的精神永远鼓励着我,温暖着我, 让我铭记终生.在清华生活的几年,我 深深体会到了祖国大家庭的关怀,民族 团结的温暖.我与房六班同学们之间的 关系,就像亲生姐妹一样,是真诚的、 是永恒的. 毕业以后回新疆几十年,虽然 远隔万水千山,同学们还经常给 我打电话、寄贺年卡.每次在北 京的同学聚会上,大家都热情地 欢迎我,友情仍然是那么浓烈. 远在福建的庄传泰和杨玉明夫妇 专门请我到他们家玩了一个星期;

地处南方的遇平静同学还请 我到深圳她的家,在世界公园的 每个景点都照了相,放大后给我 寄来……我很难用语言表达他们对 感念清华的老师和同学 托列吾汗(1966土建) 校庆返校时,托列吾汉(右2)与同学在一起. 我与清华

64 清华校友通讯 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我对他们的感 激、怀念之情. 在校学习时,方惠坚老师介绍我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他对我说:"要让你受到 全面的锻炼,回去以后承担重任,独当一 面地工作."在组织的安排下,清华期间 我参加班上的支部工作,学校的学生会工 作,从中得到了锻练,为我以后担任领导 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毕业后我回到新疆,到基层劳动了三 年.后来担任县妇联主任、副县长、地委 副书记、州党委常委、自治区检察院副检 察长(正厅级)等职务,这些都是党组织 培养我们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结果.我从 心底里感谢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前辈 们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我在清华大学接受了系统的教育,懂 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立誓奋斗一生,全心 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永远做一个有利于人 民的人.我非常怀念在清华园的那段经 历,非常想念清华的老师和房六班的同 学.我真诚地感谢清华的老师和同学.无 论在工作岗位还是退休以后,我都要无愧 于受过清华教育的名符其实的清华人. 1965年过完暑假,我便得到通知去西 安报到集合,因为学校决定房六班28 人到"651 工程"做毕业设计."651" 在 什么地方?我们去干什么工作?一切都是 未知数.那些年,早我们毕业的一些学 长,分到"保密单位"后就悄然"失踪" 了,这更增加了我们的神秘感.班上"周鬼"(周学勤的绰号)还煞有介事地想象 了一番:"到了集合的地方,用黑布蒙上 大家的眼睛,都装进吉普车里,转来转 去.然后说:到了,下车吧……"果真会 这样吗? 火车从西安出发,过宝鸡以后沿古蜀 道入川,山路崎岖,需要两个火车头一拉 一推才能缓慢地行进.翻越秦岭后沿嘉陵 江南下,沿途有数不清的山洞.一路上 大家还轮流数着穿过的山洞,到后来都记 不清了.第一站是成都,住进四川大学. 哇!像贵宾一样,我们受到了夹道欢迎. 晚上还开联欢会表演节目,简直让我们受 宠若惊.第二天游览了邻近川大的望江公 园,印象最深的是那上百品种的竹园、纪 念唐代才女薛涛的古井和望江楼. 我们的最终目的地是距成都200公里 的绵阳东北郊青义镇,任务是在那里筹建 清华大学分校.所谓的"651"就是根据 备战需要,将清华一些与国防科技有关的 保密学系和研究所迁到那里,这是庞大三 线建设的组成部分.先期到达的高班学长 已经做了初步工作,但面临毕业.我们房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