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芳甲窍交 2019-07-16
淅川县荆紫关镇张巷村村 头, 有一个石碑煞是醒目, 上书 精神万古, 流芳千秋 , 这是陆锡 芳的功德碑.

村支书魏振国说, 这座功德碑, 并不是陆锡芳病故 之后竖立.而是

1993 年他从村 里搬进了紫荆关镇政府时, 村民 们以为他以后不再回来, 就自发 为陆锡芳建立的功德碑.谁料, 他的铺盖搬到了镇里, 人却一刻 也没有离开他钟爱的桑蚕和这里 的养蚕人. 说起陆锡芳第一次进村指导 百姓发展桑蚕, 魏振国说他可是 见证人.

1987 年, 陆锡芳来到了张巷 村, 开始发展桑蚕.种惯了庄稼 的老百姓一开始并不领情, 没有 一个人愿意种植, 甚至有些抵触 情绪.陆锡芳并不气馁, 也没有 怨言.他一边讲丹江河畔有利的 气候和湿地优势, 一边讲种桑养 蚕的致富秘诀.陆锡芳让被说服 的杨贺福、 程明显、 魏建林、 魏来 根、 魏国义几户农民先行先试. 谁料, 开始便取得了成功.不仅 如此, 陆锡芳还能让一年养

4 茬蚕, 春蚕, 夏蚕, 中秋蚕和晚秋蚕, 农民的收入一下翻了数倍. 这家伙, 其貌不扬, 还怪不 简单哩! 村民们开始关注他.一 打听, 村民们吓了一跳.陆锡芳, 生于1940 年11 月,江苏太仓人.1964 年8月毕业于苏州桑 蚕专科学校, 1970年被选调至河 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生理生化研 究室主任, 1987年到淅川县荆紫 关镇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荆紫关镇调整种植结构种桑 养蚕的局面一下子被打开. 粗养猪, 细养蚕, 二十八天 见现钱 , 消毒, 防病, 良桑, 勤提, 保湿, 稀放 ,

63 岁的蚕农聂 桂江至今还记得陆锡芳讲课的内 容.为便于蚕农掌握和记忆, 陆 锡芳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易懂 好记的顺口溜或口诀, 并结合实 际来讲授, 深受蚕农们的喜欢.

1988 年, 魏振国抱着试试看 的心理, 发展了

3 亩桑园, 养了

1 张蚕.年底一算账,获利600 元.魏振国说: 可别小看这600 元, 那可是一个国家干部

1 年的 工资啊! 这一年,张巷村桑园发 展到2000亩.如今, 淅川县湖桑 种植面积已达

6 万多亩, 占全省 桑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3 万多 农民走上了依靠养蚕 生金吐银 的致富道路. 本报讯

4 月29 日, 国网 河南省电力公司驻马店供电 公司员工李卫军捧回了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 他在短短7年 里成功研制出60余项安装方 便、 易于操作的工具, 有46项 获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 和发明授权.昔年门卫, 用22载光阴成功逆袭. 五一节假日期间, 刚从国 家电网公司评标回来的李卫 军没有休息, 立即投入到五一 保供电的队伍中.据了解, 现年38 岁的李卫军, 出生在驻 马店一个农村家庭, 父亲早 逝, 家中还有幼妹, 李卫军初 二没读完便辍学外出谋生,

15 岁的他当过苦力, 几个月 后, 李卫军用省吃俭用攒下的 工钱, 在驻马店一家技工学校 报名学习了家电维修. 在技校学习半年之后, 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成为当时 驻马店市电业局电力安装公 司的一名门卫. 李卫军说. 后来, 电力安装公司缺人手, 李卫军就成了一名学徒工, 这 一学就是3年. 在工作中, 他脚踏实地、 刻苦钻研, 因表现良好,

2001 年, 他被调至输电运检专业带 电作业班. 有一次, 我的工作任务 是拆除旧线塔.因为时间太 久了, 线塔上的螺丝生锈, 很 难拧下来, 而且有些螺丝, 人 站在几十米高的空中根本无 法使劲, 有时还会把好端端的 螺丝拧坏. 李卫军说, 正是那 次作业让他对工具改良动起 了心思. 当时的想法纯粹是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说白了也 是想省点儿劲. 第二天, 他便 着手改装单位配发的扳手. 经过几天的试验, 李卫军 带着新扳手去工作. 这种新型扳手为大家减 少了工作量.后来, 有人鼓励 我申请专利, 我便开始准备材 料往上报. 李卫军说, 这次改 装新型扳手让他记忆犹新, 因 为这是他的第一个专利. 从2008 年至今, 李卫军 已成功研制了新型多功能地 线提升器、 杆塔地线提升器、 输电线路带电跨越承力索护 网等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