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bingyan8 2019-07-16
3

3 责任编辑: 明江

电话: (010)

65389195 电子信箱: xinzuopin@vip.

126.com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副刊故乡秋屋 (国画) 杨明义 作1985年钱锺书为本报 世界文坛 题写刊名 庆祝 《文艺报》 创刊65周年 我与文艺报 我与文艺报 祝贺 《文艺报》 创办

65 周年, 我最深切的 感受就是, 当之无愧地, 《文艺报》 是当今中国 文艺评论界发声的重要阵地. 我从自己说起. 从创刊到 文革 前夕, 我一直是学生, 是 《文艺报》 的忠实读者.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 除了给安徽电视台和台湾 《中央日 报》 写过专栏文章, 教书之余, 我专注于著书立 说, 没有给报刊写太多的文章.90 年代初开 始, 我在北京广播学院创办广播电视文学专业 的本科教育, 参与创办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电视 剧方向硕士、 博士教育, 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无 暇顾及写文章, 只是偶尔在台湾文学领域里写 点文章在 《文艺报》 上发表.当时, 我是中国作 协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委员, 多 次奉派访台, 写这些文章也是工作任务.这个 时期, 我对 《文艺报》 怀有感激之心的是, 我的 论文集 《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

一、 二两辑出 版后, 《文艺报》 先后发表了老中青三代论者的 四篇书评, 称赞备至. 和 《文艺报》 关系日益密切, 是从

2001 年 开始的.那一年的 1月 2日 《文艺报》 发表了我 和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赵遐秋署名 童伊 (谐音 统一 ) 的文章 《看台独谬论的汉奸 嘴脸》 .赵遐秋是我前面提到的作协台港澳暨 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的副主任, 主任是邓 友梅.10 年前, 《文艺报》 创刊

55 周年, 编纂了 一个 《大事记》 , 从创刊到

2004 年9月25 日, 总 计列出 大事 70件, 我们这篇署名 童伊 的文 章就是列在

2001 年1月2日的一件. 《大事记》 记录这事时说: 首次对 '

文学台独'

展开批 判.此后还发表了系列文章. 其实, 这一篇之 前, 先发表了 童伊 的两篇 《 台独 谬论可以 休矣》 和 《外国势力与文坛 台独 势力狼狈为 奸》 , 后边又发表了 童伊 的5篇, 即: 《 台独 文化把 语言 当 稻草 , 荒谬! 》 《藤井省三为 皇民文学 招魂, 意在鼓吹 文学台独 》 《评首 届 台美文学论坛 》 《叶石涛鼓吹 文学台独 的前前后后》 《叶石涛的演变究竟说明了什 么? 》 .其中的 《 台独 文化把 语言 当 稻 草 , 荒谬! 》 一文, 是时任作协书记处书记、 台 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驻会副主任、 《文艺报》 总编辑金坚范交代给我的任务.当时, 我不会用电脑, 只能在稿纸上爬格子.结果, 在一天多的时间里, 从早上

8 点, 到第二天 凌晨

2 点, 写出来这篇 1.2 万多字的长篇批判 文章.这8篇文章在当时影响很大, 有关方面 还表扬了中国作协和 《文艺报》 批判 文学台 独 的工作.可以说, 那是大陆文学界批判 文学台独 最有亮色的时期.除了

8 篇 童 伊 的文章, 那个时期, 《文艺报》 发表的赵遐秋 和我写的这方面的文章, 还有

14 篇.另外, 我 和赵遐秋合著的 《 文学台独 批判》 一书成 稿后,作协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 会于

2001 年6月8日在京召开了大型座谈会, 《文艺报》 在6月19 日刊发 本报讯 报道了会 议消息和时任作协副主席、 党组书记金炳华的 重要讲话,23 日又刊发这个座谈会的长篇 《纪要》 .2002 年1月8日, 《文艺报》 又刊发 本报讯 ,报道了由赵遐秋和台湾学者吕正 惠主编、我和两岸另外三位学者参与撰稿的 《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