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wtshxd 2019-07-15

而给人才的往往就是'

老三样'

―― 钱、房和户口. 很多地方把人才引进工作想得过于简单了. 一位评论家说道, 人才工作不是把人引进来就可以的, 它其实更依赖人才生态的建设――如何利用、再培养、激励,如何留得住才是重中之重.然而,这往往是被很 多中小城市忽视的.花了大力气,引不到人才;

人才来了呆不久.消耗了那么多的财力物力,也还是为他人做 嫁衣. 问题还不止于此.现在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已经给当地的财政带来不小的压力和负担了,但收 效却甚微.很多地方都重视引进外地人才,可外地人才引不来,厚彼薄此、重外轻里的人才政策更让本地人颇 有意见,可以用 赔本也没赚到吆喝 来形容. 位于东部的 B 市,就曾犯一种 经典 的错误.在五年时间里,B 市花费数亿资金引进了大量外市的高职 称人才.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各个地方都是这样,厚彼薄此成了通病! B 市土生土长的科研人员小姚说道, 同样的学历、同样的职称,就因为我一直在本地,来路不同,待遇差距就 这么大?果然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让我们这些兢兢业业的本地人有些寒心. 而与此同时,小姚也接到了 外地的一个职位邀请,待遇颇为优厚,他说自己正在考虑中.其实引进人才不能够片面地理解为 买进人才 , 发掘培养本土人才也同样重要. 计算机、生物科技、航空航天这些尖端领域的顶尖人才本来就非常稀缺,即使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都 是'

肉少狼多'

.在这样的环境中,实力薄弱许多的三四线城市往往是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最后却还 是被'

剩下'

.而且,就算引进了,往往也用不好,甚至用不上. 一位人力资源专业的教授说到, 引进人 才要靠优势,但中小城市能靠的优势往往不是物质吸引力,而是自己的特色. 另一位评论家也给出了一个观点, 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

错位'

又'

对位'

.我们的城市 定位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趋同的,要是采用同样的人才路线,是会'

撞车'

的;

毕竟错落有致,才既尊重城市发 展规律,又符合建筑美学嘛.我国各个城市间的地理、经济等方面差距依旧巨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对人才的 需求结构都是大不相同的.我们必须认清这个现实,找准自己的位置,才可能做好人才工作.因为你是你,你 不是别的城市. 你在全省, 甚至是全国有你的角色定位, 有你自己独特的优势. 所以必须各位其位、 各求所需. 材料三

2017 年8月,X 市一则 我市学生近六成想落户外省 的新闻深深刺痛了当地市民的心:我们这座有三千 www.chinaexam.org

3 多年历史,有近百所院校的城市,居然留不住在这个城市求学的大学生? 要说人才引进计划,X 市也有.他们按学历、工作经历、从事领域等把人才分为了 A 到E五类;

对于 A 到C类高级人才的政策优惠力度,相比其他城市可谓毫不逊色,但就 D 类到 E 类人才的政策福利来说,并无优势可 言.况且,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这样的人才分类不符合 X 市实际,对人才的评判、分类分级过于简单 草率,存在重视科学理论,轻视技术实际;

重视二三产业,轻视第一产业;

重视学历,轻视经验的倾向.如果 连本地的人才都留不住,那么可以想象,外地引进的人才来了也还是会走的.而据统计,像X市这样制定人才 引进政策的三四线城市不在少数,像X市这样留不住在本地求学大学生的中小城市更是占了大多数. 最让我担忧的是现在我们正慢慢形成倒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人才金字塔的顶层结构过于庞大,而底层 基础型人才逐渐萎缩,这个金字塔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甚至有倒塌的危险. X 市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表达了自 己的担忧. 我们也想留在 X 市这座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城市,为它的发展尽一份力.但是像我这种本科生,即使是双 一流院校毕业,也算不上什么'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