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学冬欧巴么么哒 2019-07-11

80 年代初期的经济改革 从80 年代初期开始,中国进行了重大的经济改革,给企业赋予 了更大的财政自主权.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由于沉重的社会负担, 国有企业在成本上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而且,国有企业在裁员上也 面临很大困难.由于离开国有企业就意味着损失养老保险待遇,国有 企业工人不愿意向非国有部门流动. 养老保险不可携带性成为制约国 有企业改革的一个主要因素.

1986 年政策实施 从1986 年开始,在企业之外建立社会保护措施开始实施.在市 一级开始建立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并开始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专 门负责管理养老保险基金. 同时,职工本人也开始缴费,缴费率为 3%.企业缴费提高到税 前工资的 15%.这些措施都是为应对正在出现的养老保险资金短缺 问题.

1991 年国务院决定

1991 年国务院决定,要求将养老保险统筹提高到省级并逐步向 国家级过渡,并统一养老金发放标准.决定同时要求职工个人也有义 务缴纳养老保险费.

5 1991 年的决定也确立了养老保险三支柱的方针:第一支柱为强 制性的由职工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缴费的基本养老保险;

第二支柱 为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第三支柱为个人自愿养老保险. 一些省也尝试了一些不同做法的试点, 不搞社会统筹和政府支持 的基本养老保险,而是实施基于职工个人的,由职工个人和企业共同 缴费,资金积累的养老保险.

1991 年,国务院决定同时在农村试行建立养老保险.

1995 年国务院通知

1995 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同时,决定将养老 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所有职工. 该项决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收缴 更多的资金以满足当前的养老金发放需求. 关于地方养老保险金,国务院提供了几种统筹模式供地方选择.

1995 年后两项主要进展

1996 年和

1997 年之间,国有企业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工人,下岗 工人非常担心他们积累的养老保险待遇会由于解除与原国有企业的 劳动关系而丧失.因此,大养老保险体系内建立在国有和非国有企业 之间的转移就变得非常迫切. 同时,养老保险基金面临很大的财务危机,从1998 年开始出现 赤字.

1997 年开始建立新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7 年,国务院决定,建立省级养老保险统筹,养老保险待遇、 缴费率、享受待遇资格实现全省统一.

6 国务院决定促进向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过渡: 第一支柱是强制 性待遇确定型养老保险,具有再分配功能;

第二支柱是针对每个职工 的强制性缴费确定型养老保险;

第三支柱是自愿的企业年金或个人储 蓄养老金.

1999 年,国务院要求加快将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非国 有企业和农民工.

2001 年 十五养老保险计划

2001 年,发布了 十五养老保险计划 .该计划建议将第二支柱 的个人帐户由 11%减少至 8%,并且完全由职工个人缴费.相应地,企 业的缴费(20%税前工资)全部划入第一支柱.将第

一、第二支柱的 基金分别管理.以前从个人帐户基金中支付的

1900 亿元资金将逐步 返还.同时,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由 20%提高到 30%.按照该计划, 将城市职工的养老保险与公务员养老保险统一起来, 公务员个人缴费 率为工资的 8%,政府的缴费率为 20%. 2001―2002 年辽宁试点

2001 至2002 年辽宁试点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第二支柱的个人帐 户建立实帐.要求市一级将缴费工资 8%的个人帐户做实并与其他部 分分离. 同时,将基本养老金由当地平均工资的 20%提高到 30%(缴费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