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紫甘兰 2019-07-10

1155 传给了 《自然》 .让人 意想不到的是,编辑部再度直接退稿 了.更匪夷所思的是, 在博格写信威胁 说要把论文投给 《自然》 的竞争期刊之 后,他们居然又一次撤回了自己的决 定! 整个过程跌宕起伏、 峰回路转, 完全 可以与一部惊险小说相媲美. 在 《十亿美元分子》 一书中, 激烈 的竞争随处可见. 约翰斯 ・ 霍普金斯大 学的 实习轮转是全美最好的, 但强度 大到连斯塔泽都深感 '

残酷'

.实习医 生全天

24 小时待命, 每年只有

1 周休 息……一般

9 个人中只有

1 个人能完 成全部训练 .工业界也同样如此, 在 一家药企内, 总有两拨相互竞争的化学 家……毫不奇怪, 默沙东内部的竞争与 外部的竞争一样隐秘而残酷 .毫无疑 问, 正是高强度的竞争, 才促使了人才 脱颖而出、 创新不断涌现. 与高强度竞争相伴的, 是高强度的 工作. 在书中我们看到, 博格 一般工作 到晚上

10 点, 然后读文献直到午夜. 周 六时,他则在家中餐厅的一角继续工 作 , 连妻子都 几乎没见过他了 , 全 家近两年来第一次一起出门 ;

晶体学 家汤姆森 像奴隶般工作 , 脚肿得都 站不住了 , 几乎是不眠不休, 终于赶在 公司停电前一刻分离出了重要的蛋白 FKBP;

另外一位化学家山下 几乎完全 住在公司里,他晚上偶尔打个

45 分钟 到1小时的盹, 靠香烟或百事可乐唤醒 自己 …… 竞争还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紧张. 阿 米斯特德加入福泰时, 拉来了自己的密 友桑德斯. 他们就像亲兄弟一样, 但兄 弟就是天生的对手 , 桑德斯 对阿米斯 特德的成功怀着强烈的嫉妒,苦楚万 端 , 甚至称后者是 我的冤家 .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一流科学家忍 受如此大的竞争压力呢?答案有二: 一是 理想;

二是金钱. 博格和他的伙伴认为 大 企业不过是恐龙 , 相信 基于结构设计药 物 的理念会在学术和实践上获得成功, 同时, 他们也憧憬着未来的财富.书中这 样写道: 他们作为顶尖的科学家, 却加入 一个默默无闻、 资金紧张、 周六常常要加 班的公司,因为他们都获得了大量的原 始股―― ―虽然现在这些股票一钱不值, 但一旦公司上市, 他们就会变得很富有. 如果福泰成了一流的药企,他们则会变 得超出想象的富有. 幸运的是, 他们最终 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二 掩卷之余, 对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 为何薄弱 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似 乎有了一丝明悟.众所周知, 我国的科 研院所长期处于行政管理体系之下, 很 多科研人员考虑更多的不是市场或者 同行的竞争, 而是上级管理部门要求的 各种指标和数字. 不少科研人员满足于 低水平的论文和成果, 缺乏高水平创新 的动力. 可以说, 面对的竞争压力不足, 是我国尖端创新匮乏的深层因素之一. 与此相对的另一个因素, 则是激励 不够, 创新成果的回报不足. 在中国, 很 多科研成果转化后收益巨大,但其发明 者却往往所获无几.许多创新思想由于 缺乏支持, 往往后继乏力.相比之下, 美 国的创业投资环境就好得多了.福泰就 是由一位风险投资家策划成立的,他不 但按照博格的要求招募到全部科学顾问 委员会,还将公司控制权完全交给了博 格.书中描述的其他创业公司, 也无不拥 有良好的融资环境和丰厚的激励机制. 近日报载改革开放初期传化集团 老总徐冠巨 用2000 元买了一勺盐 的 故事, 那些 星期六工程师 之所以不辞 辛劳地在周末加班, 正是因为有着丰厚 的回报.当然, 与 《十亿美元分子》 中的 福泰相比,这种激励就显得无足挂齿 了.据报道, 福泰是全美员工薪酬最高 的公司之一, 中位薪资超过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