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qwzrs 2019-07-08
收稿日期:2012-06-28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 转型期侗族歌谣艺术传承场域衍化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07GX06);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 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存在论研究 (项目编号:11YBA251).

作者简介:张泽忠(1949- ),男,侗族,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美学、民族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① (美)米尔曼・帕里(Millman Parry,1902―1935)和他的学生阿尔伯持・贝茨・洛德(Albert Bates Lord,1912―1991) 通过对口头史诗的田 野调查,发现了荷马史诗与活形态的史诗传统之间的关系,并共同创立了 帕里―洛德理论 ( 或称 口头诗学理论 ). 有关论述,参见 (美)约翰・迈里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8月. ② 流传于黔湘桂南部侗族地区. 吴浩搜集、翻译、整理的《歌师传》版本,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侗歌艺术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 张泽忠1 ,米舜2 (1.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2. 怀化学院 工商管理系,湖南 怀化 418008) 摘要:田野个案表明,作为口头表演的侗歌艺术,传承场域中表演者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值得探讨. 分 析认为,侗歌艺术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自有其特殊性本质. 然而固有的经验认为,作为传统携带的表演者, 其 标定性表演 仅是一种程式化的复制,创造性甚少. 帕里―洛德 口头程式理论指出 这种经验已经欺骗了我 们 , 剥夺了真正的口头诗人作为独创性的创作者的声誉 ;

侗歌艺术的表演者在表演、展演过程中对 特殊的套 语 、 求诸传统 等既定性与结构性语言的巧妙运用即证明了 帕里―洛德 诗学理论的针对性意义. 譬如《创世 款》中 特殊的套语 的运用,表演者借助套语的传统性和密传性,旨在引发受众的参与和 唤起一种合作的期待 以 及增强表演技巧与魅力. 这说明 对口头诗人来说,创作的那一刻就是表演 和 创造传统 . 据此,结论认为,实践 过程中惟有发掘、发见文化遗存基因的创造活力及其特殊性本质, 文化环保 意义上的尊重传统和创造性继承才成 为可能. 关键词:侗歌艺术;

标定性表演;

创生传统;

特殊性本质 中图分类号:J604.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12)04-0031-04 口传诗学理论① 认为,传统口头艺术的继承、流布,在 口传心授 过程中,口头艺术的蓄存者、演唱 者和传播者是当然的主体,这是其一;

其二,口头艺 术有 一套结构化的特殊交流方法 来实现其传承、 流布目标,即通过 文化程式 中 标定表演的框架 及 既定性 与 结构性 语言来展演或表演[1] . 田 野调查表明,侗族歌师、耶师、款师、巫师谙熟这方面 的道理. 在 吟诵、表演和创作 过程中,作为表演 的口头艺术的传承主体,所运用的言语或表演的动 作都是风格化和既定性的,其一贯性和显著性特征 是运用诸如 特殊的符码 、 比喻性的语言 、 特殊 的套语 、 求诸传统 、 对表演的否定 、 特殊的 辅助语言特征 等既定性与结构性语言;

而作为交 流手段,既定性与结构性语言运用的目的是使表演 或展演模式(formal patterns)、效果, 具有引发观众 参与的力量 和 唤起'

一种合作的期待'

,并 具 有形式上的吸引力(formal appeal) 和 具有掌控受 众的能力 [1] . 对此,《歌师传》② 即以 诗史 、 诗论 的方式作了阐发,认为作为表演的侗歌艺术,做 到如上所述的 具有引发观众参与的力量 和 唤起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