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赵志强 2019-07-06
要闻 要闻

6 6

2018 年5月16 日 星期三 前不久, 一篇关于流感的网文刷爆朋友 圈.

很多人感叹: 小小流感, 竟有如此大的 危害! 虽然流感病毒变异性高、 传播迅速、 危 害性强, 但这次疫情并未引起恐慌, 这是因 为我们手中有药――从胶囊、 颗粒剂到注射 液, 从世界首创工艺到建成全球最大产能生 产线,我国已成为全球抗流感药物最为丰富、 临床治疗保障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具 备了应对任何规模流感的自主防控能力, 早已摆脱了关键时刻防控药品买不到、 买不起、 买不足的困境. 而谈及国家应急救援和重大疫情防控, 不能不提一个鲜为人知的研究所――攻克 了一项项技术难关, 取得了一个个跻身世界 先进行列的重大科研成果, 往往能在这样的 关键时刻一招制胜――这就是有着 防护尖 兵、 防疫铁军 之称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 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 就是这个研究所, 先后走出了

7 名两院 院士, 拥有

1 个国际组织指定 双资质 实验 室,

7 个国家和军队重点实验室, 获得以国 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

一、 二等奖为代表的高 等级科技成果奖

190 余项, 取得新药证书

74 个、 专利授权

500 余项, 先后有一个研究室 被授予荣誉称号,5个团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二等功,

14 人次荣立一等功、 二等功. 犹记非典病毒肆虐的

2003 年春天, 该 所研究员李松领衔的团队将流行病毒锁定 为科研主攻方向, 不久便取得成果.他们预 判, 下一场突然袭来的重大疫情很有可能是 流感, 随即自筹资金开展药物预研. 这些事又没人逼着我们做, 不如搞点 其它课题, 发点文章, 评职称晋职级都用得 上. 团队中有年轻科研人员质疑说.李松 这样回答: 有机会为国家、 为人民做一件真 正有意义的事情, 这是我们的幸运! 等到

2009 年, H1N1 再次袭来, 李松团 队又一次创造奇迹: 提高药品产能

30 倍, 仅用135 天就完成

2600 万人份的国家储备任 务, 为国家节约采购经费

57 亿元.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靠的是一种坐 冷 板凳 的精神.在禁毒斗争领域, 该所研究 员李锦在 冷板凳 上一坐就是

20 年.夜里

10 点半算正常下班, 定期报告科研进展情 况, 凡是重大发现必须反复验证……这些不 成文的规矩在李锦课题组坚持了

20 年.这 是平平淡淡的

20 年, 除了实验室还是实验 室;

这是艰苦跋涉的

20 年, 每一点进展都举 步维艰. 功夫不负有心人, 好消息不断传来: 李 锦被聘为我国戒毒领域首个国家

973 项目 首席科学家;

他的课题组研究发现了新的阿 片功能调节系统, 并首次证明此系统对阿片 成瘾和复吸具有明确抑制作用;

与地方企业 合作研发的防阿片复吸中药新药――断金 戒毒胶囊具有理想的脱毒、 防复吸作用, 且 自身不成瘾, 近期获得国家临床批件…… 在药物合成实验室, 记者看到这样一幅 景象: 电脑屏幕上, 出现一团绿色物质, 中间 有一处黄色凹陷, 一排不规则的枝状物慢慢 靠拢, 嵌入其中. 这是科研人员在运用万亿次集群计算 机系统进行虚拟药物筛选实验. 该所副所 长肖军海介绍, 这一平台每天可筛选

50 万 个分子, 比传统筛选方法效率提高上千倍, 以往半年的工作量,现在几天就能完成.他介绍, 良好的产、 学、 研平台, 是他们吸纳 人才的一大 磁场 . 除了向往军人身份, 我看重的是这里 唯才是举的科研环境、 不为名利困扰的创新 氛围, 不给钱我都愿意在这里干! 留美博士 段小涛, 宁愿放弃高薪, 也要来该所搞科研. 目前, 该所拥有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