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飞鸟 2019-07-06
民间文化论坛日常生活! 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 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 高丙中 [ 摘要]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近代以来遭受了一个被现代性所殖民的过程, 民俗成为知识的对象和改造 的对象, 于是有民俗学或多学科民俗研究的发生与发展.

这种由比较简单的意识形态和更加简 单的政治方案所规划的再造日常生活的工程发展到 文化大革命 , 传统的日常生活蜕变为文化 遗留物.近30年的社会进程重新把文化遗留物复兴到日常生活中, 其中一些部分重新成为公共 文化.民俗学群体如果把知识生产定位于对这个自发过程的学术和思想自觉, 就有机会在利用 后现代思想氛围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 享太平 创造知识条件的同时成就自身的事业. [ 关键词]中国民俗学;

日常生活;

遗留物;

民俗复兴 [ 中图分类号]K89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8-7214(2006)03-0006-09 [ 收稿日期]2006 -

05 -

30 [ 作者简介] 高丙中( 1962- ) , 男, 湖北京山县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1. ! 日常生活 ( ever yday l i f e) 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是自胡塞尔以来学术能够指向普通人、 生活常态从而让凡人琐事具有意义 的研究取向的出发点.赫勒把 日常生活 界定为个人再生产自身时使社会再生产得以实现的要素的集合( 赫勒, 1990: 3-8) , 也就是使个人 仍然是自己的活动及其过程和发生条件.通俗地说, 日常生活是过日子的平常、 通常的过程与状态.围绕这个概念有两个相反相成的立场. 一个是追求现代化的 日常生活批评 , 如衣俊卿所说, 我们面对的则是如何消解自在自发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文化阻 滞力 ( 衣俊卿, 2005: 3) .另一个是对日常生活受现代化影响的反思, 海德格尔和列菲伏尔致力于批判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日常生活世界的 深层异化, 应该已经是反思性的立场.批判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是近代以来的思想定势, 它在相当长一个时间仍然会是有实践的工具意义 的.但是从知识创新的角度考虑, 我们来反思这种批判并不一定是彻底终止它, 而是要把另一个可能性呼唤出来: 批判造成了批判者与被批 判者的紧张和被批判者的被动状态, 结果批判所追求的结果反而难以达到;

如果知识分子对批判所造成的问题加以反思并改弦更张, 改由 创造条件让被批判者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和条件并自愿采取优化日常生活的态度, 则会有一个更优的结果.让被批判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反 思, 就必须保证他是思想和行动的主体( 而近代以来的日常生活批判恰恰是破坏了他成为主体的条件) .民俗学者要积极参与使 民 成为社 会行动的主体的思想过程和社会过程.这就是本文的起点. # 感谢吕微先生对本文的审读和评议.我会接受他的建议进一步思考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现代问题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复杂关联. 王子成青蛙, 仙女变田螺. 所幸故事并不就此结束. 梁祝化蝶, 蝶会化回梁祝吗? 那要看是否处于 后现代状况 . 引论: 寻找把握中国民俗 学路向的学术框架 中国的社会科学是因应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而产生 的, 它被建立的动机是解答现代化问题.事实上, 中国 的社会科学在解答现代化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自我发展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