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f19970615123fa 2019-07-05

2 记录的预定任务. 3.

6 月20 日是 蛟龙 号17~20 日连续

4 天4次在同一地点针对科学目标开展的系统 科学考察,也是搭载首位女 乘客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杨群 慧下潜.这个潜次的主要任务是在冷泉区取水样、海底地形测绘和高清视频记录 等.不仅进行了海底巡航观测、标志物布放、微地形地貌测绘、冷泉区(生物、 水和地质)取样等水下作业,还拍摄到大量海底高清视频,特别是捕获到的蜘蛛 蟹、冷珊瑚、多毛类蠕虫、铠甲虾、双壳类生物、毛瓷蟹等深海生物让人大开眼 界.这些成果为海洋科学界进一步开展南海冷泉区研究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技术 保障. 杨群慧副教授有丰富的深海科考经验,2010 年她曾搭乘美国 Alvin 号考察 胡安・德富卡热泉区.她说: 到冷泉区还是第一次.期望以后更多新开发的原 位传感器可以被'

蛟龙'

号带入深海作业,从而更方便地帮助科学家进行深海科 学探索. 4.

6 月27 日9:00~17:00 蛟龙 号(潜航员叶聪、杨波、刘开周)在南海海山区首 次工程性下潜(深度 4000m),进行超短基线和长基线的定位系统校对和测试工 作.此次作业的海山区为一个无名的小型死火山,现场指挥部把它命名为 蛟龙 海山 .据介绍,该死火山是了解我国南海基底地质的一个 窗口 ,对其进行 观察研究有利于认识南海的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 本航段科学团队负责人周怀阳教授表示,此次 蛟龙 号在海山区进行下潜 的科考意义有

4 点:一是通过对海山岩石样品的测年、成分分析及对时空变化的 分析,可以对南海形成的时间、方式和物质来源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二是通 过对海山构造和岩相精细分布的研究,可以了解海山形成的方式,并划分出火山 活动的期次;

三是在不同水深和位置上的海山岩石表面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沉积 物,铁锰结核、结壳,以及不同类群的大型生物,值得科学家进行观测和研究;

四是对水深 3000~4000m 的海山开展作业,有助于进一步锻炼队伍,提升深潜技 术水平,为今后在洋中脊复杂地形区开展作业做好工程技术准备. 5.

7 月3~10 日33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李正新研究员搭载 蛟龙 号进行 蛟龙海山 区 的首次科学考察, 并拍下了火山岩石峭壁上的一些罕见不知名的深海 怪物 (可 能是环节生物的一种) .

5 日9:10'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地质与地球化学专家随 蛟龙 号下潜 到3616m 的 蛟龙海山 区采集到铁锰结壳和大量深海生物,包括白色、红色、 紫色

3 只彩色海参、 一个玻璃海绵和大量小虾等. 这个海山区生物数量虽然不多, 但种类却不少,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在巡航中拾取一些松动或散落在海底沉积 物中的火山岩石碎块.

8 日, 蛟龙 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预定

8 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 返回南海

1 号冷泉区.继续在冷泉区采取生物、海底沉积物、碳酸盐岩和海底气 体样品.同时, 蛟龙 号此次下潜还携带了海底温度梯度仪,在此前发现玻璃 海绵的海区,测量海底沉积物是否存在温度梯度异常,以此判断该区域是否存在 甲烷气体泄漏点.

10 日, 蛟龙 号在南海完成了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

10 次下潜,也是 南海航段的最后一次下潜. 当天在冷泉区北部下潜目的是探索这一海底区域的地 质特征和生态系统.该区是一个凸起的小山包全部被沉积物覆盖,有零星海参和 海绵等生物分布.由于该区海流太大,因此未能采到样品. 6. 三大突破创 三最 蛟龙 号圆满并超额完成了南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预定任务. 不仅完成了长基线定位系统测试, 取得了大量海底样品, 还实现了自身三大突破, 创下 三最 . z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