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木头飞艇 | 2019-07-04 |
1950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 系.中国铁路大桥勘测设计院教授级高级 工程师,1997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 年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和土木 工程与力学学院名誉院长.2014 年10 月14日, 方秦汉因病在武汉逝世, 享年90岁. 武汉长江大桥:初出茅庐结桥缘
1950 年方秦汉从清华大学毕业时, 正值国家开始着手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 他因此被幸运地分配到铁道部武汉长江大 桥设计组实习.大学一毕业就有机会参与 到建设 万里长江第一桥 的工作,为其 从事大型桥梁设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更 幸运的是他还遇到了一位好导师――武汉 长江大桥钢梁设计组中方组长、当时国内 最顶尖的桥梁设计专家王序森.实习工作 开始时,方秦汉发现大学所学的土木工程 专业知识并不能满足桥梁设计的需要.如 何从一个土木工程的通才锻炼成一个桥梁 设计的专才?实习导师王序森一步步教给 他答案.方秦汉的许多钢梁设计理论知识 和实践能力就是在王序森的言传身教中慢 慢习得的. 命运从来都只青睐勤奋和有准备的 人.凭借踏实肯干和虚心好学的精神,方 秦汉很快从同辈人中脱颖而出.不到
5 年 时间,他就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成长为 一名有经验的技术员.自1956 年开始, 不到
30 岁的他逐渐被委以重任,独立主 持了衡阳湘江桥的修复设计、贵州乌江桥 的设计建造和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的设计 工作.当时新中国不仅建桥技术落后,而 且建桥环境艰苦,要想完成这些任务,吃 苦和创新是最重要的两个品质.如在设计 乌江桥时,由于恶劣的生态环境,晚上回 驻地时他几次差点掉到乌江湍急的水流 里.几十年后方秦汉回忆这一情形时仍然 后怕,同时也很庆幸地调侃说: 如果掉 下去了,哪还有机会去建设南京桥、九江 桥和芜湖桥啊! 乌江不仅 险 ,而且 怪 ,怪在 其有特殊水文环境,汛期时常会出现其他 河流少见的 壅水 现象,即下游的水位 反而高于上游,这就造成了桥址处的流速 在涨水时反而低于枯水时,历史上最大水 位差曾达到
27 米.面对此 怪 ,方秦 汉决定采用钢与钢筋混凝土共同作用的结 合梁方案.这种混合材料的设计,与单纯 的钢材料桥相比能节省钢材、减少冲击, 增加耐疲劳度,降低钢梁腐蚀,减少噪音 和修养护工作量;
与单纯的钢筋混凝土桥
151 相比,又显现出重量轻、制造安装容易、 施工速度快和工期短的优点. 这些建桥经验及其养成的良好品质, 为方秦汉后来独立设计长江上里程碑式的 超大型跨江桥梁(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 江大桥和芜湖长江大桥)作好了理论、实 践和意志品质上的储备. 南京长江大桥:危难受命显身手
1958 年,年仅
33 岁的方秦汉被任命 为南京长江大桥钢梁设计组组长,而此时 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南京长江大桥 的设计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困难之一 是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单方面撤回全部在 华专家,并终止提供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所 需的特殊钢种.困难之二是从
1959 年至
1961 年我国遭受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 大 跃进 时期的政策失误,加之
1966 年爆 发的 文化大革命 ,造成南京桥建设物 资供应紧缺,工程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 作为设计组长,摆在方秦汉面前的首 要难题就是桥梁用钢问题.为了研制出抗 拉、抗压和抗剪强度都很高且相对较轻的 匀质材料,方秦汉一方面自学钻研钢材资 料, 另一方面积极与鞍山制钢厂交流合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各方面的协调努力, 终于独立自主地研制出两万吨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