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怪只怪这光太美 2019-07-04
第26 卷第

4 期数学教育学报Vol.

26, No.4

2017 年8月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Aug.,

2017 收稿日期:2017C07C16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课题―― 幼小 小初 学段衔接的课程建设实践研究(BE3330) 作者简介:史淑莉(1965―) ,女,河北唐山人,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 数学素养视阈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研究 史淑莉 (唐山市第五十四中学,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未来教育的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初高中数学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初高中 数学教学出现了衔接障碍,因此,有必要从数学素养视阈下探究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对策.建议:教育政策制定部门做好顶 层设计、中学数学教师统筹整个中学数学教材、运用科学的测评方法监控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素养;

衔接;

高中数学;

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C9894(2017)04C0030C04 在中国, 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 基本出发点在于面向 全体, 而高中承载着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的任务, 基本出发 点在于选优. 初高中数学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差异 性一直存在, 导致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也一直存在. 升入高 中后, 经常出现学生感到难学、 教师感到难教的尴尬局面. 林 崇德先生认为: 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的 核心素养. 一段时间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以下称《义务课标》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 标准(实验) 》 (以下称《高中课标》 )多次提到数学素养, 但二者都未对数学素养的内涵进行界定, 从而使数学素养的 培养难以落实.当前,在 立德树人 的背景下,数学课程 承担着落实学生数学素养的重任, 从而对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问题提出新的挑战. 数学素养视阈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亟 待深入研究.

1 数学素养的内涵 PISA 认为: 数学素养是个体在各种情况下形成、使用、诠释数学的能力;

它能帮助作为一个创新、积极和善于 反思的公民认识数学在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并作出良好的 判断和决定. [1] 具体来说它包括数学交流、数学表述、符 号使用、数学思维和推理、数学论证、建立模型、提出和解 决问题、 使用辅助工具和技术八大能力. 张亚静[2] 认为: 数 学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数学知识、 基本数学技能、 数学思想 方法、数学应用意识、数学美学价值欣赏,这几个方面相互 联系与渗透. 朱德全[3] 认为: 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具 体为数学 '

思维块'

、 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和数学人文精神. 此外,2004 年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稿) 》对数学素养的界定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自身的 实践和认知活动,所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 思想和观念, 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的总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提出十 个核心概念,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 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 创新意识[4] ,且各个核心概念是连接在一起发挥作用的[5] . 综上,数学素养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6] .基于此,将数学素养界定为:运用 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形 成和发展的促进个体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关键能力和必 备品格,它是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意识、数学思想、 数学人文和数学精神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