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A003 2019-07-04

STD-藏南拆离带和 YZS-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主震之后余震活动频繁,其中包括

2015 年5月12 日的 Mw7.3 Kodari 地震 (13) ,发生在主震向东破裂的终点附近.尽管人们现在已经普遍接受主震在 MHT 上成核并破裂的观点,但人们对余震活动规律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争议. 余震可能位于 MHT 上盘,揭示喜马拉雅造山带内部的断层结构(14-16) ;

位于 MHT 上,刻画 MHT 断坡结构的几何形态(17) ;

位于 MHT 下盘,为俯冲印度 下地壳的震后应力变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8, 19) .

2015 年发生的 Gorkha 地震是

80 年来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发生的最大地震, 也是有数字地震记录以来的第一次主要事件. 我们联合使用几个不同研究机构的 地震波形,包括我们在中国-尼泊尔边界(余震区北部)部署的

22 个地震台站, 主震两个月后在余震区及其南部架设的 NAMASTE(Nepal Array Measuring Aftershock Seismicity Trailing Earthquake)临时台阵

46 个台站.我们还使用了来 自中国国家测震台网、尼泊尔地震台网及周边其他国家台站的波形和走时数据 (图1) .利用走时计算和波形拟合方法,获得震源参数、震源及邻近地区的速 度结构与间断面起伏(图2;

见数据与方法) . 结果显示,MHT 的几何形状和 MHT 周围的波速沿俯冲方向和造山带走向 存在明显的变化. 我们的结果支持很多前人在地震重定位 (14, 15) 、 断层面解 (17) 、 层析成像(20-23)和接收函数(3, 24)等方面的工作.因为我们使用了更多的 数据, 所获得的结果具有更好的深度和横向分辨率. 我们基于多种不同方法联合 分析了地方、区域和远震地震台站记录的直达、反射和折射波形,具体见数据与 方法章节的相关讨论. 图22015 年8月23 日地震数据实例. (A) NAMASTE 台站记录的垂直分量地震波形和 (B) 中国-尼泊尔边界台站波形,用于读取 P 和S波走时. (C)波形反演确定断层面解. (D)

2015 年4月以后 Gorkha 地震序列

533 个余震每个月发生的次数. 结果 我们使用高精度的

266 个地震(表S1) 、18 个震源机制解(图3与表 S)和 三维层析成像模型 (数据文件 S1) 来解释喜马拉雅造山带特别是 MHT 深度上的 地震活动性和速度结构.这266 个地震来源于

533 个Gorkha 地震余震序列 (Mw>

3.5) ,因为它们有超过

30 个台站的记录,估算的定位误差小于±0.5 km (图S2) .这些地震大多沿着低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的地形边界呈 WNW-ESE 分布, 即所谓的 PT2 (物理过渡带 2) , 与Gorkha-Pokhara 复背斜的位置一致 (12) . 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逆断层型,而位于 Gorkha 主震和加德满都盆地之间 的一些地震则表现出走滑断层性质.在余震区西段(东经 85.5° E) 大部分余震集中在 Mw7.3 Kodari 地震西南部单一条带上,揭示了断层结构沿构 造走向的变化. 图3地震重定位、震源机制解和 MHT 界面 P 波速度结构.白线表示图

4 中使用的剖面位置 和方向(25° 和115° ) .两个灰色区域(左上角和右下角)显示

2015 年Mw7.8 Gorkha(4) 和1934 年Mw 8.2 Bihar-Nepal 地震(27)的主要破裂区(通常把最大滑移的 50%定义为大 地震的主要破裂区(13) ) .两条灰色线是重力异常线(30) .黑点表示重新定位后高精度的 震源位置.沙滩球表示通过波形拟合得到的震源机制.红色正方形是加德满都的地理位置. 我们获得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余震区 MHT 界面上的 P 波速度较高(见图 3;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