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元素吧里的召唤 2019-07-03
要闻42019年6月20日 星期四 保卫苏区有责任, 禾口淮土比参军;

禾口 扩红一千个, 淮土一千多两人.

传唱至今的扩 红歌谣 《禾口淮土比扩红》 , 展现的是宁化儿女 争先恐后加入红军队伍的革命情怀.

6 月12 日, 驱车

30 公里, 记者来到了歌 谣中的宁化县淮土镇.1934 年10 月份, 红3军团第

4 师等中央主力红军在凤凰山 (今称 凤山村 ) 集结, 从这里踏上了万里长征 征途. 凤山村村委会主任王兴华带着记者来到 一条古街, 告诉我们: 这里就是中央主力红军 长征的集中出发地, 当年红军战士就宿营在这 条街两旁的民宅内, 那时候几乎家家都住着红 军, 我们叫它 '

红军街'

. 举目望去, 高高的门楼 上镌刻着 红军万岁

4 个大字, 诉说着当年百 姓与红军的鱼水情.走进这条幽静的小街, 仿 佛踏进了那个火热的战争年代. 提起红军, 90岁高龄的李阿婆眼睛就湿润 了.她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 我的父亲是被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 见到当兵的我就害怕. 但是毛主席来了, 我们就都不怕了.以前日子 苦, 只能喝米汤, 红军来了以后就有饭吃了, 大 家特别高兴. 如今的凤山, 处处留存着当年红军驻营扎 寨的见证. 红军街的尽头有一棵树龄逾百年的香樟. 王兴华告诉记者, 朱德曾在树下宣讲红军的各 项纪律和政策, 鼓舞了一大批宁化儿女投身革 命.不远处, 红四军看病所的外墙上, 贫农看 病不要钱 的标语依稀可辨. 在红

4 师师部遗址 松竹居 附近, 有一口 老井.凤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兴楷感慨地说: 当 年这是村里唯一的饮用水井, 井面坑洼不平, 百 姓打水很不安全.红军进驻后, 把井挖深, 井面 铺平, 军民共饮一井水. 时至今日, 清冽甘甜的 井水依然滋润着每一个村民的心田, 百姓们亲 切地叫它 红军井 . 因为红军替百姓着想, 百姓都说红军好, 宁化的扩红支前运动才搞得有声有色. 宁化县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办公室主任刘建军说. 在红军街, 来自淮土镇桥头村的黄永昌向 记者解释了父亲黄承衍加入红军的初衷:

1930 年, 红军到了宁化, 我们家分了

22 石谷 田, 我父亲认定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希望, 于是加 入了游击队.后来父亲被编入红

9 军团通讯 营, 为即将赶往于都过河的队伍送信.当时, 由 于部队马上就要开拔 (实际为开始长征) , 父亲 送到信后便跟着警卫营一同行进. 正是这次执 行任务, 才使黄承衍活了下来.在湘江战役中, 为掩护主力红军和先头部队顺利渡江, 黄承衍 所在的红

9 军团担负断后任务, 同国民党军进 行了殊死搏斗. 据记载, 红军时期, 总人口仅

13 万人的宁 化县, 有超过 1.37 万人参加红军, 跟随中央红 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宁化籍红军战士有6600人, 他们中绝大部分被编入红

3 军团第

4 师和红

5 军团第34师, 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 任务.闽西将士血洒湘江, 换取了主力队伍的 成功西进, 最终克服艰难险阻到达陕北的, 只有 58人.而到全国解放, 健在的宁化籍红军将士 只剩下28人. 黄承衍就是

28 位幸存者之一.晚年时, 他曾回忆道: 长征是对人意志、 毅力和体力的 极限考验, 有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经历, 以后 的战争时期都不觉得艰苦. 回顾黄承衍九死 一生的戎马生涯, 就不难理解这句话了.他曾 在遵义会议期间担任保卫工作, 子弹打光的情 况下, 一个人对付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