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gtbkwd 2019-07-31
蓝天科技工程 十二五 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二一二年四月

1 目录

一、形势与需求.

1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3

(一) 指导思想.3

(二) 基本原则.4

(三) 主要目标.5

三、优先领域与重点任务.6

(一) 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6

(二) 重点排放源污染控制技术.7

(三)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技术.8

(四) 大气环境管理决策支撑技术.9

(五) 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理论研究.10

(六) 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建设.11

四、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12

(一) 加强组织与领导.12

(二)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12

(三)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13

(四) 加强绩效评估与宣传普及.13

(五)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13

五、蓝天科技发展路线图.14

1 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支撑手段. 蓝天科技工程是 支撑国家深化节能减排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科技工作部 署.实施蓝天科技工程,旨在针对我国大气污染的突出问题和改 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科技需求,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大气环境保护 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示范应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能力建 设、国际合作、决策支撑等创新活动,完善大气环境保护科技创 新体系,促进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改善大气环境质 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提供技术支持.

一、形势与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各项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当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不 容乐观,主要城市群正经历煤烟型污染向复合型污染的转变, 光 化学烟雾、灰霾天气、酸沉降等多种大气污染问题并存.同时, 复合污染成因复杂,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不能满足需求,决策管 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的需要.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保护人民群众健康, 是各级政府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 基本要求,急需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创新,提升改善大气环 境质量的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实施蓝天科技工程是开展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的要求. 当 前我国一些主要区域和城市大气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浓 度水平仍处于高位, 以细粒子和臭氧为代表的二次污染物浓度水 平居高不下,灰霾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大气污染呈现出明显的区

2 域复合性特征. 推动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要坚持在 一个大气 理念 下,创新大气环境管理思路,采取 减缓、控制、预防 等多技术 手段,支撑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战略的实施.二是实施蓝天科 技工程是深化节能减排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 城市化进程中,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偏重重化工的产业结构、 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等问题, 是引起我国大气环境质量问题的主 要原因.我国已提出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减排约束性指标, 并将重金属、颗粒物细粒子(PM2.5) 、挥发性有机物等列入空气 质量管理范畴,需要进一步提高燃煤烟气、移动源尾气、工业废 气等主要排放源控制技术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三是实施蓝天科技 工程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 由于装饰装修材料和居民生活 方式的变化, 室内环境的内涵已由居室和办公场所拓宽至地下空 间、轨道交通、汽车、飞行器等空间.室内空气质量已成为影响 群众生活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对室内甲醛等有毒有害有机 物、超细颗粒物以及细菌病毒等污染防治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 四是实施蓝天科技工程是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要求. 加快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创新, 引领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不仅是深化节能减排和改善空气质量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 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手段. 五是实施蓝天科技工程是适应全球环 境变化和国际形势发展的要求.201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即将召开, 将围绕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机制建设 等议题开展 磋商,进一步强调全球重视环境与发展的重要性,大气环境问题 将成为全球环境最关注领域之一.

3 十五 以来,我国在能源清洁转化利用技术、工业清洁生产 技术、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开发,取得了 许多成果,对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 燃 煤烟气除尘脱硫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展显著, 除尘技术不仅满足 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到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氧化硫控制 技术逐步占领国内市场, 有效支撑了节能减排及酸雨控制区防治 工作;

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及材料推广应用到 54%的国产品牌汽 车.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珠三角地区建 立了我国首个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监控技术系统, 为开展区域联 防联控提供的技术支撑. 十二五 时期是我国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 会的重要时期,节能减排和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将不断深入和加 强,对实施蓝天科技工程,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与转化应 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 划纲要(2006-2020 年) 》将 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 列为环境领 域优先主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 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列为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国家 十二五 科 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实施蓝天科技工程的要求.根据工作 部署与实际需求,特制定《蓝天科技工程 十二五 专项规划》 .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全面落 实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 》 部署,

4 统筹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强大气环境基础理论与科学问题研究, 突破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瓶颈,培养蓝天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与队 伍, 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建设, 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深化节能减排和引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二) 基本原则 ――坚持把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洁空气作为本质要求. 把实 施蓝天科技工程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大气环境问题紧密结合, 统 筹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果转化等创新 活动,提高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支撑能 力,使科技成果更多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根本任务.瞄准国际大 气环境理论及技术前沿,部署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原 始创新能力;

瞄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重大技术瓶颈,着力突破多 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多目标空气质量调控重大技术, 强化国际合作 与技术交流. ――坚持把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重点.针对大气污 染主要来源,突破和掌握污染物减排与控制核心关键技术,完善 产业技术创新链,推动具有导向作用重大技术的产业化,培育和 发展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供物质基 础. ――坚持把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发展动力.统筹落实国家 对科技、人才、产业等重大部署措施,培养以领军人才为统领的

5 科技创新队伍.强化完善创新与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大气环 境科技与多学科共同创新与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管理、政策、 市场等融合.

(三) 主要目标 蓝天科技工程 十二五 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改善空气质量 和保障公众健康为核心,大幅提升大气环境保护自主创新能力, 基本形成适合国情的涵盖大气环境科学理论、污染控制技术、 监 测预警技术、决策支撑技术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体系,基本 建成蓝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努力实现 以下主要目标: ――蓝天科技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创新显著提 升.基本认清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 基础科学问题与控制机理,未来5-10年减排约束性及对人体影响 重大的污染物控制技术研发得到实质性突破. ――蓝天科技创新对节能减排的贡献进一步增大.主要污 染物控制技术产业化创新明显加强, 带动环保技术市场合同交易 总额新增1000亿元,科技进步对约束性污染物减排贡献率提高 10%. ――蓝天科技创新显著提升环保公共服务能力.区域大气 污染防治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取 得重大进展, 为10个左右重点区域和大中型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提 供技术方案与示范实践.

6 ――蓝天科技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面向国家蓝天科技资 源共享与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50个蓝天科技创新基地与人才培养 基地,构建完善的国家级蓝天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 ――蓝天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各类科技计划对蓝天科 技创新的年度投入持续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升,科技 成果转化应用资金渠道进一步拓展.

三、优先领域与重点任务

(一) 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 针对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的需求,重点突破天、空、 地 一体化监测、 多污染物智能监测、 空气质量预报等关键技术设备, 满足今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及预警预报业务化的需求. 专栏 1: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 ――大气污染源排放监测技术与设备. 研发新一代多参数烟气污染源连续自 动监测技术, 便携式多参数烟气污染监测技术, 以及有毒有害气体远距离快速遥 测设备, 温室气体及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 特殊空间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 等.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 研究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 地基大 气污染时空分布监测技术,机载大气污染遥测技术,三维立体监测耦合技术, 大 气污染源监测网、 空气质量监测网和天气气象监测网的信息融合技术等;

研发大 气细粒子和化学组成粒径谱在线监测技术, 大气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全参 数在线监测技术,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技术,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软件系统等. ――大气环境质量预报技术. 研究光化学、 灰霾等主要大气污染的多手段模 拟技术, 研究不同尺度污染相互作用以及污染与气象双向反馈机理,构建多尺度

7 大气化学-气象过程耦合的区域空气质量多模式预报预警业务化系统,开展重点 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业务化试验预报. ――大气边界层探测技术. 研发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探测、 大气边界层理化 结构探测和大气湍流扩散强度测量等技术, 地基高分辨率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垂 直分布探测技术,球载高精度高时间分辨率气象参数传感器,云高、云量和云状 自动观测技术. ――大气污染物源清单技术. 研发主要污染源排放因子和成份谱测量技术与 建模建库技术,源解析技术以及分散污染源(生物质燃烧源、生活面源、农业面 源、非道路流动源)排放因子测试技术,构建国家污染源清单.

(二) 重点排放源污染控制技术 围绕电力、 冶金、 化工、 交通等主要污染源节能减排的需求, 以氮氧化物、 细粒子、 挥发性有机物和重金属等为主要控制对象, 重点突破燃煤烟气控制技术、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工业废气减 排技术等,构建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推进重大技术产业化和 转化应用. 专栏 2:重点污染排放源控制技术 ――燃煤锅炉排放污染控制技术.针对燃煤电站锅炉和工业锅炉污染物排 放,研发脱硫脱硝脱汞协同控制技术,超细粉尘高效捕集技术,脱硝催化剂生产 和再生技术,中低温脱硝技术,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脱除技术,汞高效氧化及吸 收/吸附技术,废料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工业窑炉排放污染控制技术.研发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工业窑炉 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 烟气细粒子高效捕集技术,烟气重金属控制及有机 物回收技术,烟气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烟气二氧化硫资源化技术,二f英类污染

8 物催化降解技术等. ――交通运输排放污染控制技术. 研发车船用柴油发动机排放氮氧化物净化 技术, 颗粒物捕集技术及其联用技术等;

汽油发动机排放污染物高性能三效催化 技术,前置吸附-催化技术等;

研发替代燃料车船尾气排放多污染物机内和机外 净化技术等. 研发适用于不同类型发动机排放污染控制系统匹配集成和车载在线 检测与诊断等技术等.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研发石化、印刷、制药等行业挥发性有机 物分离回收、吸附、催化、燃烧等控制技术. ――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技术.研发碳黑颗粒物减排和控制技术, 甲烷资源化回收与催化燃烧技术,一氧化二氮直接催化分解技术,不同排放源污 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效应定量分析技术,温室气体及污染物双减排最优化技术 等.

(三)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技术 针对典型区域改善室内外空气质量的技术需求, 集成区域大 气环境质量改善共性技术, 突破室内及特殊空间室内空气净化技 术,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及室内空气净化技术、产品和设备的集成 研究,开展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技术示范. 专栏 3: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集成技术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共性技术. 紧密结合我国区域........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