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夸张的诗人 2019-06-30
2015 年6月12 日 星期五 HENAN DAILY

4 组版编辑 尚杰石可欣 政教科文 记者手记本报记者 归欣张向阳 鲍阿瞳 高楼林立的城市, 不应容 不下一台猴戏.

在采访中, 一位 专家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 非遗 是我们共同的民族 记忆.这些记忆, 不只有 高大 上 的长城、 故宫、 大运河, 也有 乡村范儿 的猴戏、 皮影、 捏泥 人.正因为有了这些承载着我 们五彩缤纷的传统文化、 民族文 化的大奇迹、 小技艺, 中华民族 五千年的历史才显得更加丰富、 更加辉煌. 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能 总是让 濒危 、 抢救 这样的悲 情字眼如影随形.关于猴戏的 这场风波, 不应仅停留在对猴戏 生存的关注, 更应引发人们的深 度思考, 即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的今天, 如何在法律许可的范围 内创新管理, 为民间文化特别是 非遗 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空 间;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 又如何为它们提供一方适宜 的发展土壤.③11 今年

1 月份, 鲍凤山在自家门前给乡亲们表演猴戏.⑤4 资料图片 同情支持也好, 质疑反对也罢, 不管对猴戏持有何种态度, 关心它 的人都能注意到, 猴戏的处境正在每况愈下.那么, 猴戏在传承中, 遇 到了哪些困难?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千年的猴戏, 怎么耍下去? 尽管猴戏处境堪忧, 新野县 文化部门、 猴戏艺术协会、 还活 跃或已隐退的猴戏艺人们, 有一 个共同的心愿: 把老辈人传下来 的猴戏传承下去.用老艺人杨 林贵的话说, 活得再卑贱, 也不 想让这老本行失传. 但怎么传下去, 显然是一个 问题.像老辈人那样, 一根扁 担两个箱, 肩挑家当手牵猴 , 走 街串巷吆喝卖艺?似乎已经遇 到了瓶颈;

像传承人赵增举那样, 找个景区栖身, 继续坚守, 好 像也只是个例.世易时移, 猴戏 也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刻.

2014 年, 一对北漂夫妇傅帅 帅、王熙创办了中华皮影艺术城, 在传统皮影戏的基础上, 加 入了荧光、 幻影、 真人表演等元 素, 新编故事多对白少说唱, 而 且可以 私人订制 , 受到很多年 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同为 非遗 , 皮影戏在创新后 焕发了勃勃生机.新野猴戏, 是否 也能 与时俱进 呢?河南大学文学 院民俗学教授吴效群认为, 非遗是 遗产, 但不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包 袱 , 为其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很有 必要, 但最终应决定于市场.猴戏 要生存发展, 就必须主动创新. 要想有人看, 就要先改变. 黄爱青说.2002年, 他和妻子逐渐 退出外出表演的行列, 专心在家驯 养艺猴.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 他的养殖场已有猕猴三百多只, 并 组建了一支8人的小型艺术团, 跟省 内许多景区都有合作, 长则半年, 少 则半月, 演出时自带艺猴和道具. 黄 爱青说, 目前运行得还不错. 从单枪匹马的耍猴艺人, 到 带领一个集养殖、 驯化、 交易、 承 办演出于一身的艺术团体, 黄爱 青的 职业生涯 轨迹, 似乎是猴 戏的 升级版 , 勾勒出新野猴戏 转型发展 的另一种可能. 能不能把猴戏组织起来, 像 马戏团那样?张俊然表示, 协会 有这个考虑, 打算成立正规表演 团, 统一着装, 给每一只艺猴上 户口 ,让猴戏从街头走上舞台, 更规范更文明. 对此, 新野县文化部门也有一 个比较切实的打算: 计划在县城文 化广场开辟一块演出场地, 通过猴 戏艺术协会, 组织一些猴戏艺人公 开表演猴戏, 先从家乡人开始, 提 高猴戏的认同度和影响力.③12 猴戏所面临的最大危机, 其实 是许多濒临失传的 非遗 项目共同 的困境――传人难寻, 衣钵难托. 据新野县猴戏艺术协会统计, 近年来, 新野猴戏艺人已从上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万人, 减少 到目前的四五百人. 这几年来, 猴戏艺人的数量一 直在下降.以前, 有些村85%的人都 耍猴, 现在只剩下不到20%. 该县猕 猴养殖艺术协会会长张俊然说. 而更令人忧虑的是, 还在坚守 的新野猴戏艺人群体, 已经呈现出 明显的 老龄化 趋势. 还活跃在 外面的艺人, 大多是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