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2019-02-13
收稿日期:

2007 03

23 作者简介: 陈嘉明 (

1952 ), 男, 福建闽侯人,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主编, 研究方向为知识论、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

2007年第 4期 总第 34期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Adm inistration Institu te No .

4 ,

2007 GeneralNo .

34 ? 哲学研究 ? 从普遍必然性到意义多样性 从近现代到后现代知识观念的变化 陈嘉明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哲学系, 厦门 361005) 摘要: 西方知识观正经历从近现代追求知识的客观必然性、 整体性与绝对性, 到后现代张 扬知识的 #游戏?性、 意义的可解释性与多样性的变化.后现代知识观是一种人文思维的逻 辑, 它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 逻辑学中的# 多值逻辑 ?以及科学解释理论中的转向有其一 致性.这显示出人类认识发展的一种趋向, 即从对 #一?(整体性 )的认识, 进入到对 #多?(差 异性 )的认识. 关键词: 知识观;

现代;

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 B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8860( 2007)

04 0005

06 与哲学的观念从近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变相 伴随, 西方的知识观也经历着一场变化, 这就是 从近现代 (modern ti mes)追求知识的客观性、 普 遍必然性与确定性, 追求知识的整体性、 绝对 性, 转变为后现代张扬知识的 # 游戏 ?性、 意义 的可解释性与多样性.在一定的意义上说, 近 现代的这种知识观, 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产物, 而后现代的知识观, 则大体上属于人文主义思 潮的产物.

一、 追求普遍必然性的近现代知识观 现代意义上的知识观, 可以笛卡尔、 康德、 黑格尔等为代表.笛卡尔从怀疑知识的可能性 开始, 但却以 # 确定性 ?作为知识的标准告终. 这似乎是一种矛盾, 然而它表现的却是西方知 识论的一种传统.这就是, 怀疑是认识的强有 力的推进器, 怀疑推进着对知识问题的深层思 考;

并且, 恰恰是由于怀疑的结果, 使得对知识 的标准与要求变得更高、 更严格.这样, 笛卡尔 将具有# 确定性 ?的知识视为真正的知识, 并找 到了一个不可怀疑的 # 我思 ?的认识基础.只 有它是不可怀疑的, 哲学知识的系统, #自我 ?、 #灵魂?与 #上帝 ?等概念与命题, 才能由之推演 出来.那么, 知识的这种确定性又是由什么标 准来判明呢? 笛卡尔给出的是一种 # 清晰明 白?的标准: 凡是在我的心灵中是清晰明白的 观念, 它就是确定的, 从而是真正的知识.这是 由于 #除了我指出的清晰与明白的知觉之外, 没有任何事实可以保证它的真理 ?.因此, 是5否#清晰明白 ?就成了笛卡尔的知识标准. 不过, 虽然笛卡尔以确定性作为知识的基 本属性, 但他的 # 确定性 ?却是主观性质的, 属 于个人的一种意识状态.从理论上说, 以主观 的意识状态作为知识的标准, 这显得与 #符合 论 ?真理观有所冲突.因为, 真理既是主观认 识与客观实在的符合, 而认识的目的是要把握 真理, 那么知识的标准就不能够仅仅置于主观 之上. 康德曾经明白表示过, 是休谟的怀疑论惊 醒了他的独断论迷梦, 促使他对知识论进行批 判.不过, 形成他与休谟哲学分水岭的, 是有关 因果论概念是否具有必然性的问题.休谟否认 这样的必然性, 将因果性归结为想象力的习惯 联想, 而康德则相反, 认定这一来自纯粹知性的 概念对于经验知觉的综合具有不容置疑的必然 性.问题在于对于康德来说, 既要以符合论真 理观为前提, 又要确认客观性、 普遍必然性为知 识的本有属性, 在这样的框架内实现认识的 # 哥白尼式的革命 ?, 即把认识的客观性与普遍 必然性的根据, 建立在主体的认识能力 (知性 的统觉 )及其所拥有的一套由范畴而来的、 基 本的经验综合原理之上.这种对知识的先验本 质的解释思路, 使得康德哲学为自己提出了一 个实际上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主观的因素使 知识具有客观的属性. 康德对此难题的论证构成了他的 纯粹理 性批判 !一书中最为艰涩难懂的部分, 即范畴 的 #先验演绎 ?.他为了成就这一演绎, 可谓是 费尽心思.在该书的第一版中, 虽然他的本意 是以范畴为经验的客观性与必然性的根据, 认 为任何一个经验的对象 # 只有借助于范畴才能 被思维 ?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