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烂衣小孩 2018-11-20

1964 年以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民族识别工作也存 在一些问题,对部分少数民族识别有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解放前长期遭受民族歧 视,部分少数民族不敢申报真实的民族成分.如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民族歧视和压迫,迫使居住 在贵州省石阡县汤山镇燕子岩、万安乡银丰村、亚新村、扶堰乡九龙湾、青阳乡桃子湾、鹅犁董、 聚凤乡高坪指甲坝及县城、 本庄、 白沙的部分夏、 姜、 包三姓和江口县匀都土家族苗族乡漆树坪、 桃映乡街上的胡姓隐瞒自己羌族的民族成分,而报为汉族.[2]又如满族本是贵州省世居民族,主1本文刊载于《学理论》2010 年第

6 期,第49-52 页.

2 作者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2 要居住在黔西、金沙、大方三个县的结合部.但在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却报为汉族[3],民族识别 时也作为汉族对待.云南省西畴、麻栗坡等县的伙姓、余姓蒙古族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报为汉 族.类似这样的情况,在西南地区并不少. 二是由于民族特征不断消失,准确进行民族识别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又与其它民族有许多相 似之处,这样就误识别为其它民族成分.如云南省保山市境内的布朗族,在民族识别过程中,其 族属多次更改,从 蒲人 、 蒲芒 到 本人 ,1982 年前,曾被定为 本族 ,1982 年被定为 佤族.经识别,1985 年正式正名为布朗族.[4]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从1951 年―1981 年,一 直把自称为 仲家 、 仲族 、 仲苗 等的统计为 仲族 ,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把这部 分 仲家 人纳入壮族登记,书写为 壮,仲,族 . 仲家 群众要求归属布依族.1992 年11 月7日,昭通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复,从1993 年1月1日起 巧家 仲家人

816 户4157 人 统一归为布依族.[5] 三是对部分在当地人口较少的民族,政府从民族区域自治的角度出发,为了让这些少数民族 享受同等的权益,也征求了这些少数民族的意见,并得他们的同意,才把其划归为本区域自治地 区的主体民族.如在云南省文山州,居住于富宁县的皈朝公社和洞波公社的 蔗园 ,1954 年民 族识别小结确定为汉族.但他们自一百五十年前移来后,长期和壮族各支系人民共处,经济联系 和文化交流很密切,因此

1958 年文山州建州时,他们又自愿归入壮族,地县党委把他们归入壮 族支系.主要分布在文山、马关两县及河口市桥头公社的 摆彝 ,1958 年建州时,地委考虑他 们与周围的 侬 、 沙 经济、文化生活联系密切,语言虽各不同 在本民族自愿的基础上,把 其归入壮族.[6]这种做法,虽然政府是出于好意,但也容易引起今后这些少数民族对民族成分的 更改.

二、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南地区恢复、改正民族成分的情况 自1980 年以来,全国提出要求恢复和更改民族成份的有数百万人,主要是居住在辽宁省和 河北省承德地区的满族,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四省边界地区的土家族,湖南、贵州两省的苗 族和侗族,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的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以西南地区为例,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恢复或改正民族成分的部分情况如下,首先来看云南省的部分情况,1980 年5月,云南省将文 山州境内归为壮族的摆衣、摆夷恢复为傣族的族称.[7]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摆衣 、 摆夷 称呼的少数民族确实属于傣族,将其从壮族改正为 傣族,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1984 年,云南省恢复了西畴、麻栗坡等县的伙姓、余姓的蒙古族 族称.同年,根据仡佬族人民的意愿,文山州人民政府批准恢复了以前误归为彝族的仡佬族的民 族成分.[8]保山市内的布朗族,1982 年前被定为 本族 、 朴芒 ,而1982 年被定为佤族的族 群,1985 年正式正名为布朗族.[9] 在峨山彝族自治县,1986 年7月,县人大九由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决议,恢复宝泉区水 车田、新寨两村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