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865397499 2018-08-20

研制深层复杂目标 2.5 次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开发多 期次三维地震数据体融合一致性处理方法,形成我国首例海陆过渡带 5280km2 和我国东 部陆上最大

10000 km2 的整体连片三维地震数据体,为老油田区富油凹陷二次勘探构建 了大数据平台.

2、创新斜坡带差异控砂耦合输导成藏理论认识与目标精准落实技术. 揭示断陷斜坡 带高部位沟槽输砂、中部位坡折富砂、低部位远岸扇聚砂的差异控砂机制与主砂层、盖 层断接厚度和微构造脊三元耦合油气输导机理,创立原油极性化合物运移层析作用理论 公式,发明油气运移与成藏期次量化表征与地震物相体储层预测目标精准落实新方法, 创建多类斜坡带油气成藏新模式,实现斜坡带目标钻探成功率提高

17 个百分点,发现 蠡县、歧北等斜坡带四个亿吨级、七个 3000~5000 万吨级油气储量区,实现了老油田区 规模高效储量的新发现.

3、创新隐蔽深潜山及潜山内幕成藏理论认识与超高温深潜山高效酸压技术.揭示潜 山内幕优势性储层与输导体系耦合油气聚集机理和

9 种潜山内幕成藏新类型,构建潜山 内幕多层系复式油气聚集新模式,研发出抗 230℃超高温压裂液新材料,突破国外压裂液 耐温 195℃极限,新发现老油田区

10 个最高日产

1036 方高效潜山油气藏,总储量达亿吨 级,牛东

1 超高温深潜山酸压改造首获成功,发现我国温度最高(201℃)、东部深度最 大(6027m)、日产油

642 方、气56 万方特高产潜山油气藏,对拓展东部老油区深层勘 探具有里程碑意义. 项目取得发明专利

39 件,软件著作权

12 项, SCI/ EI 收录论文

182 篇,专著

11 部, 行业标准

3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8 项,中国石油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一 等奖

8 项,中国石油和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

4 项.累计新增探明控制油气(当量) 储量 10.67 亿吨,有效遏制了华北、大港两老油田产量递减,近三年创经济效益 118.2 亿元.项目经

9 位院士及多位知名专家鉴定,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潜山内幕成藏理 论、陆滩海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和超高温深潜山酸压改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

四、客观评价

1、国内外同类技术对比 序号 理论技术名称 本项目技术指标 国内外同类技术指标 水平对比

1 陆滩海三维地 震一体化采集 技术 陆、滩、海不同震源激发信号 的快速转换、统一激发、统一 接收的一体化勘探,保障了资 料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效率提 高20% 划分陆地、滩涂、海 域分步实施,施工效 率低, 资料一致性差, 衔接部位存在重复施 工,成本高 国际领先

2 斜坡带差异控 砂耦合输导成 藏理论 揭示斜坡带富砂层主导油气 横向运移、盖层断接厚度主导 油气垂向分流、构造脊主导平 面油气汇聚机理,三元耦合主 导斜坡带成藏富集,建立了挠 曲坡折阶地型等四种斜坡带 油气成藏新模式 未见报道 国际先进

3 潜山内幕优势 性聚集成藏理 论 揭示潜山内幕层控型优势性 储层与断裂不整合输导耦合 控制油气聚集机理,构建了 古储古堵、坡腹层状 等9种隐蔽型潜山内幕成藏新类型 未见报道 国际领先

4 6000m 深、200 ℃超高温碳酸 盐岩储层高效 酸压改造技术 形成抗230℃超高温压裂液体 系;

成本仅为国外产品的50%, 改造半径300-380m. 国内已有抗 180℃瓜 尔胶压裂液;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