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夸张的诗人 2018-08-13

2013 年暑假,我参加了海外华裔青少 年 寻根之旅 夏令营,去大连和北京 参观学习,途中我买了跟三国故事相关 的书籍.通过读这些书,使我的阅读能 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高中我选修了中文学分课程,系统 地学习了语法、修辞和造句,开始尝试 写简短的文章.日积月累,慢慢地可以 用中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了.去 年我写了一篇文章 《在加拿大过端午 节》 ,刊登在 《人民日报》 海外版上. 学习中文的道路艰辛而漫长,不积 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贵在坚持,永不言弃!我从被动学 习到主动学习;

从听说到读写,循序渐 进;

从欣赏中国文字、文学的美,到感 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亦乐乎! 我为自己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 肤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有一颗中国心! 将来无论我走到哪里,中文永远是我的 母语,中国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根! (寄自加拿大) 我有一颗中国心 萧泽邦 (17岁) 在爱尔兰教汉语的

3 年间,最令我难忘的是

3 位 活到老,学 到老 的老学员. 迪克兰年过花甲,经营一家公司,业务繁忙,但他却是都柏林 大学孔子学院晚间课最忠实的粉丝.只要学院开课,迪克兰必定报 名参加,有时候还同时兼报初级和中级两个班.可以说,在我

3 年 任期的晚间课里,迪克兰从来没有从我的视线里消失过.课堂上, 他是最会做笔记的学生,也是最喜欢提问的学员.老师讲到汉字背 后有趣的故事时,迪克兰会皱着眉头捂着嘴巴,显示出极大的兴 趣,随后便问 十万个为什么 .他还喜欢一口气地问老师一个词 的所有用法,记笔记并且造句.造句时,他总喜欢拿自己的私事为 例,逗得全班哄堂大笑.也因为他的好问,老师常常要等他没有疑 问了才可以继续讲授其它内容.下课时,迪克兰总是最后一个起 身,然后走到老师面前再次确认心中的疑问,并站着记录,最后万 分感激地合上笔记本,满载而归. 课外,迪克兰总出现在大大小小的跟中国文化有关的活动现 场,主动跟在场的中国人招呼交流.他的交流谈不上流利,有时候 甚至很吃力,但他的词汇量可真不少.每到圣诞节,他常会给任课 老师送来一盒精美的巧克力,内附一张贺卡,卡片上的贺词自然是 手写汉语 .有时候,我也会接到他的电话,迪克兰一个字一个字 地向我问好,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对汉语的深厚情感和用心投入. 在爱尔兰像迪克兰这样年长的 汉语迷 并不少见,晚间课学 员阿什丽的汉语学习热情也很高.她上课总是坐在第一排,端端正 正.除了认真做笔记,她对老师的提问每问必答,老师不问她也主 动抢答.阿什丽听力相对较弱,经常要求老师重复刚说过的话.学 员大卫则是一位 深藏不露 的老先生,他不像迪克兰和阿什丽那 么积极活跃,不会轻易抢答老师的提问,但问到他时总能精准回 答.汉语角里,大卫可以就一个话题说上一通.他总带着一本厚厚 的 《牛津汉英词典》 ,还送我一本,以方便我查阅英语. 迪克兰、阿什丽和大卫

3 名老学员没有去过中国,他们也没有 跟中国做生意,更没有亲戚关系.他们学习汉语纯粹是被汉语这一 神奇的语言 所吸引,迪克兰曾经惊叹 过去真没想到世界上竟 有这么一种有趣的语言 .被中国汉字和文化折服的爱尔兰学习者 远远不止他们

3 人,生活中经常会遇见类似的中国文化爱好者.一 次等候公交车,一位老者用英语问我是否是中国人,并说中国的 《诗经》 实在 太伟大 了,自己非常喜欢读背,目前正尝试学习 中文,以更好体会 《诗经》 优美的意境.还有一次乘坐公交车,邻 座一老先生见我在看英文版 《武则天》 ,便主动跟我攀谈起 唐朝 等话题,并告诉我他已经七旬多,家里买了很多中文书,准备 好好学习汉语.在他们身上,我真切体会到了 活到老,学到老 的深刻涵义. (作者系浙江丽水学院外派汉语教师) 季丽春(右一)和学中文的学员们在一起第十届 汉语桥 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日 前在云南省昆明市落幕.至此,该比赛已经走 过10 年.在10 年这个时间点上,历届比赛的 冠军获得者,在中国再度聚首.相比当年参赛 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都已发生变化,但 对中文的热爱没有变,和中文的缘分没有断. 与汉语结缘的故事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