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ys520855 2017-11-13
02 2018年4月15日 编辑/王丹 校对/王丹 组版/幸晓荫 星期日

电话:

2222226

邮箱: 343833320@qq.

com 星期日 调查 四月初, 芳菲未尽, 暖阳高照. 一场以书之名的对话在雨城区图书 馆展开. 晒太阳的人来了! 对话尚未 开始, 人群中的兴奋, 就在悄然酝 酿. 大家口中晒太阳的这人叫徐建 成, 祖籍雅安荥经, 是他在晒太阳, 不光晒了, 还写成文字, 并把散文集 命名为 《晒太阳的人和岁月》 . 4月1日, 由雨城区文旅体新广 局、 雨城区作家协会主办的 雅安籍 作家徐建成 《晒太阳的人和岁月》 新 书签赠暨座谈会 在雨城区图书馆 举行.来自我市各区县数十位文学 爱好者, 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 有不少自在惬意的对 话. 鼓励家乡人多创作 故乡的河水鱼, 不惟是游子 美好的回忆, 也是故乡父老梦中 的佳肴. ――摘自 《晒太阳的人和岁月》 中 《故乡的河水鱼》 一文 请问徐老师, 你为什么将此书 命名为 《晒太阳的人和岁月》 , 其中 是有什么深意吗? 一位文学爱好者 提问. 我喜欢开放性的题目, 这让人 有想象的空间.另外, 回顾平生, 《晒太阳的人和岁月》 此名, 似乎也 契合了我的人生历程. 徐建成说. 1947年, 徐建成生于荥经, 9岁时, 随父母离开故乡, 去往成都定 居.一晃, 六十多年过去了, 曾经荥 河边的顽童, 也成了白发老者.再 回乡, 城乡巨变, 沧海桑田, 只剩童 年往事, 涌上心头. 从知青到教师, 从记者到编辑, 数十年来, 徐建成耕耘文字, 也常思 故土.此次回到故乡, 他选在清明 前, 一则探亲祭祖, 二来带回新书, 与故乡文友们交流. 在座谈会上, 徐建成将人生故事娓娓道来, 这其中 既有苦旅哲思, 也有创作心得;

有思乡之愁, 更有殷切之 盼. 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 荥经的文学创作水平, 与其 他区县相比较弱, 希望家乡文学爱好者, 能努力创作、 更 进一步. 徐建成说完后, 来自荥经县作家协会的刘江 岳、 张睿敏、 李丽等人, 深受鼓舞与鞭策. 童年离乡, 徐建成将心中所感, 化作真情文字, 并一一记录于书中.在 《晒太阳的人和岁月》 一书 内, 他对家乡雅安的描写虽不算多, 但笔墨间蕴含 的深情, 文字中潜藏的挚爱, 却能每每让读者记忆 犹新. 畅谈点滴岁月人生 人生最核心的意义, 在于吃饭之外, 在于挣钱之 外, 在于对精神世界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求索之中! ――摘自 《晒太阳的人和岁月》 中 《吃饭与挣钱》 一文 今年71岁的徐建成, 大半生都与文字结缘, 早年他 供职于 《四川工人日报》 等报刊, 又长期主编文学副刊, 可谓一辈子都在与新闻和文学打交道.座谈会上, 徐建 成结合自身经历, 从自己创作散文的心得体会入手, 为 与会者进行了精彩的讲演. 搞创作一定要热爱和执着, 少了这点是不成的. 徐建成侃侃而谈, 与会者静静聆听, 而他数十年的创作 历程, 也在一个半小时的畅谈交流中, 被淋漓展现. 《晒太阳的人和岁月》 为徐建成散文集作品, 中国作 协副主席、 著名作家吉狄马加题写书名, 并由团结出版 社出版, 全书共计三十余万字, 一百多篇作品.书中既 有散文随笔, 又兼文化杂文, 可谓滋味丰富、 奇妙无穷. 徐老师, 您写作的初衷是什么, 为何能坚持数十年 而不休. 徐老师, 您在创作中最爱关注的题材是什 么? 面对与会读者们的积极提问, 徐建成也一一作答, 而这位老者尽管已是头染霜雪, 却不觉疲乏之态. 只有 长期坚持写作, 不断观察生活, 才能获得写作水平的提 高, 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徐建成说. 在创作路上的孜孜追求, 换来的自然是丰硕成果. 目前, 徐建成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 员, 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 成都文学院签约作 家, 并出版有 《美的流韵》 、 《情潮》 、 《寻常人生》 等, 还曾 荣获中国报纸副刊奖、 巴蜀文艺奖等. 活动最后, 徐建成将 《晒太阳的人和岁月》 分赠给与会 人员, 并一一签名留念. 对话结束, 徐建成离雅回蓉, 却把一个执着写作者 的形象, 一个 晒太阳的人 , 留给了大家.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杨青 在雅安, 三雅 之名如雷贯耳.三 雅者, 即雅鱼、 雅雨、 雅女.而在历史上, 关于雅鱼的一个传说, 却和雅安雨城的 一位名人有关. 据传, 清代雅安人李景复, 曾去到北 京, 并顺带将雅鱼进贡给慈禧, 老太后食 用后, 赞曰 龙凤肉难与之媲美 .从此 之后, 凡是来到雅安的人, 都以品雅鱼为 幸事.甚至, 还有 不尝雅鱼鲜, 枉自到 雅安 之说. 历史如烟, 传说真伪多不可考, 但 来自雅安雨城的李景复, 却是真有其 人.不光有, 他还是清末民初时, 雅安 乃至四川, 有着一定影响力的诗人和书 法家. 往事 追忆一代书法名家 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4月11 日, 在张家山四川雅安西康博物馆内, 几 位游人正透过玻璃, 观赏着里面陈列的 一件木刻书法作品, 还忍不住津津有味 地读出声来. 这篇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 , 其书写 者叫李景复, 也有人称之为 李景福 . 这件书法为行草书, 字迹飘逸、 气韵流 畅, 是件上好的书法作品.而李景复此 人, 则是百余年前, 出生在雅安雨城区的 一位文化名人. 据1987 年雅安编纂的一本名为 《雅 安文史资料选辑》 的书籍记载, 李景复生 于晚清时期, 出生地在今天的雨城区小 北街一带.父亲为清代拔贡, 并出任过 四川江津县教谕, 还曾赞助兴办过雅安 本地学校, 得到乡里好评.在书香门第 环境下长大的李景复, 不仅自幼勤奋好 学, 还写有一手好字. 僧雏报茶熟, 谈禅两清雅.笑询煨 芋人, 谁是和羹者. 这首诗为李景复所 作, 名叫 《僧窗夜话》 , 记载在1996年出版 的 《雅安市志》 诗词文存 一栏上.而在 该书的 人物 ・ 传略 中, 李景复还被作为 一个文化名人单独提及. 《雅安市志》 记载, 有一年, 雅安一新 建建筑物落成, 当地士绅想要请人写篇 《出师表》 , 于是央求一位姓吴的京官书 写.谁料, 这位京官竟推荐了李景复.待 到写字时, 只见李景复不卑不亢、 一气呵 成, 京官与各位士绅见后, 更不禁连声赞 叹.从此, 李景复的名声, 也愈加响亮. 如今, 时隔虽百年, 各类传说也无法 考证, 但李景复作为当时的书法家, 的确 是在各地题写过不少匾额碑刻. 《雅安市 志》 记载, 在今天都江堰、 青城山, 以及新 都、 雅安等地, 还能看到李景复当年的书 法真迹. 探索 历史深处的动人故事 李景复, 爷爷的姐夫, 称之姑爷爷, 清末民初书法家, 雅州才子, 青城山、 乐 山大佛均有其题诗碑刻. 这段文字来自 散文 《西蜀二阙》 , 作者是市作协主席赵 良冶. 在 《西蜀二阙》 中, 赵良冶还提到, 早 在清代光绪年间, 也就是1894年时, 当时 的雅州知府雷钟德, 重建了高颐阙旁的 景贤堂, 在竣工之日, 当时的雅安文人 墨客也都欣然前往.古代文人喜好诗 酒唱和, 也就是在此时, 李景复奉命当 场题诗挥毫, 留下了 独怜史阙名长古, 喜见祠成墓不樵 的佳句, 至今让人记 忆犹新. 在 《雅安文史资料选辑》 中提到, 李 景复不光诗词书法俱佳, 还有好酒量. 他嗜酒豪饮, 人称其为 酒海 , 只要手 头有钱, 就会用来买酒, 或独酌高歌, 或 邀朋友一同畅饮.而据 《雅安市志》 介绍, 李景复在清末流寓成都期间, 曾向 当时的四川总督赵尔巽上万言书, 力陈 川政得失, 深受赵尔巽的赏识.然而, 正当李景复将被重用时, 这位名士却遭 人构陷, 李景复也因此受到沉重的精神 打击. 关于李景复的传说很多, 但多半 是后人附会的, 其生前境遇其实很潦 倒. 赵良冶说, 李景复是自己的祖辈, 据家中长辈讲, 他在成都病故后, 并无 安葬费用, 还是自己的爷爷等人, 为其 操办的后事. 而赵良冶的说法, 也得到了 《雅安 市志》 的验证.据该书介绍, 李景复晚 年嗜酒遣愁、 资财耗尽, 并靠售卖书画 和友人接济维持生活.赵良冶认为, 虽 说李景复的生平或许少了诸多传奇色 彩, 但在当时来说, 李景复是一个较为 知名的书........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