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ZCYTheFirst 2017-05-01

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失之 则天理灭,人欲肆,焉得不死. 礼 是先王顺应自然规律,用以调治人的 情感的规范、秩序和礼仪.礼即是 法 ,丧失礼仪秩序,社会的伦理道 德便将不存,失去道德约束,人欲必 将泛滥. 朱熹在《朱 子语类》 中也曾提到: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 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可见, 此处他也将天理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 表现来看待. 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在使用天 理难容、天理良心、天理昭昭、伤天 害理等成语中表达天理的观念,也常 将天理与公道组合使用,指的都是是 非善恶的伦理道德标准.人们认同天 理的存在及其所代表的是非善恶观念,实质上表明它是 一个社会最基 本的 (道德) 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 共同维系社会生活和谐 (有序) 的价 值基础 . 3. 天理是 心 良知 和 中 王阳明心学中的 天理 概念, 可谓独树一帜.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命 题―― 致良知 知行合一 ―― 中都显露出与前辈儒学特别是程朱理 学迥然有别的天理思想.其天理思想 更为多元化,更加丰富,有 心 良知 中 等多重含义. 心即天理.王阳明认为: 心即 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 乎?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不须外面添一分. 在《传 习录》 中,他对这种 无私欲之心就是天理 的观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强调. 这与前引朱熹的天理观点具有根本性 区别,即所谓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分 野之说.他强调, 心即理也.无私 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 而且, 善念存时, 即是天理. 至善只求诸心 ,达到 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 的状态和标准. 良知即天理.王阳明说: 天理 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 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 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他在《大学问》 中阐释道: 良知者, 孟子所谓'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 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这与前述天 理的第二种含义十分相似. 中即天理.王阳明还认为,孟子所谓 执中无权犹执一 中的 中 ,应解释为 中只是天理,只 是易. 中字之义 须自心体认出 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 而 无所偏倚 即谓之中―― 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著 .

二、 循天理 之说 吕祖谦、朱熹在 《近思录》 中提 出了循天理之说, 循天理,则不求 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 且不论此处的天理 具体含义如何,从前述三种含义来说,无论是自然法则、自然规律,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原则或者准则,还是良知,在为人处世、履职行事、学问研究的过程中都应予以尊重、遵循和谨守,做到这些便是循应天理,反之悖逆天理,势必 天理难容 ,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毋庸 置疑的道理. 循天理是知行合一.如果, 只 管讲天理 来顿放著不循 便是知而不行.王阳明曾说: 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著不循,讲人欲来顿放著不去,岂格物 致知之学? 循天理便是善与致良知.王阳明 提出,善恶 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最后达成 诚意 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 一分意. 而且 千思万虑 (天理) , 只是致良知. 致良知即 致知 ,将良知推至事事物物,也就是知行合一.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