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ubingb 2016-10-20

6 G

7 ] .上海交通大学曾 于2

0 0 7~2

0 0 8学年对

4 9

7 篇博士生学位论文进行 盲审, 其中分段式博士生学位论文4

0 5篇, 平均成绩 为86.

7 7 分.贯通式博士生学位论文9 2篇, 平均成 绩为

8 7.

5 8 分.整体上看, 贯通式培养的博士生的 学位论文质量要高于分段式培养的博士生[

5 ] . 不过, 尽管如此, 贯通式培养仍有其难以克服的 缺陷.首先, 贯通式培养并非适合于所有学科.一 般认为, 贯通式培养适合于理、 工、 农、 医等学科门类 中的基础研究领域[ 5] , 并不十分适合需要一定人生 阅历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次, 贯通式培养的选 拔方式还存在争议.有研究指出目前硕博连读的选 拔方式和标准并不明确, 一些院校仅把课程学习成 绩和发表论文情况作为指标, 甚至还存在着某些院 校为弥补生源不足而降低入学门槛的现象[

8 ] .而直 接攻博的弊端在于选拔时倚重学生本科阶段的课程 成绩, 对其科研素质及潜能难以考察, 导致招收一些 高分低能的学生[ 9] .其三, 学生选择性低, 易造成教 育不公.尽管普通招考会造成培养过程的割裂, 但 也为学生经历不同的学术环境创造了条件, 为学生 提供了灵活选择的机会[

5 ] , 而这是贯通式培养, 特别 是直接攻博难以做到的.此外, 近年来部分招生单 位为了争夺优秀生源, 大幅度压缩了普通招考的比 例, 导致参加普通招考的其他院校的考生录取机会 相应减少, 剥夺了部分考生继续深造的机会, 一定程 度上造成了教育不公.最后, 贯通式培养容易造成 学术的近亲繁殖.对于学生个体来说, 一旦选择了 硕博连读或直接攻博, 就需要在同一所高校至少待 上五年, 而不像分段式培养那样能够感受到不同的 学术观点和研究范式[ 8] .而不同学科、 不同思想和 范式的影响对于一名学者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和 意义. 目前多数研究都倾向于将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 作为贯通式培养, 同普通招考进行比较.但事实上 二者并不能完全等同, 相互间依然具有一定的异质 性.首先, 硕博连读的初始目标是培养硕士, 然后才 是培养博士, 而直接攻博的初始目标就是培养博士. 这使得二者在培养方案制定、 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 着一定的差异.其次, 分流退出机制.曾经一段时 间直博生如果不能达到毕业要求就只能获得本科学 位[

9 G

1 0] , 这种情况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此后相关部门 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目前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者在 无法进入博士培养阶段后都可以转入硕士培养, 但 在制度理念和实际操作上仍具有一些区别. 在探讨博士生招生方式与培养效果的关系时, 多数研究仍侧重于理论和现象的描述, 实证研究相 对缺乏.一些研究以在读期间科研产出或学位论文 质量作为评价指标, 尽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能否 全面反映博士生培养质量和效果仍值得商榷.而 由不同招生方式所造成的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心理 压力、 组织认同、 学术兴趣以及职业生涯发展上的 差异同样 值得关注.鉴于此, 本研究将从理工科博士生培 养效果的多维视角出发, 对三种招生方式的博士生的培养效果进行调查和比较.需要注 意的是, 本研究并非要构建理工科博士生培养质量或效果 的评价指标, 而是仅选取某些值得关注的方面进行探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