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A003 2016-09-06
0

9 2

0 1

8 年7 月2

0 日 星期五 主编: 郝良编辑: 林海记录

邮箱:

3 2

1 3

4 5

6 2

6 6 @q q .

c o m 都市慢生活街头一道独特风景 说起锅盔, 达城人肯定不会陌生, 锅盔是一代 老达城人的记忆, 同时也陪伴着

8 0 、

9 0 后的成 长.新鲜出炉的锅盔外焦里软十分香脆, 再加上 凉面的劲道细滑, 那真叫一个爽口. 那些年, 在达城吃锅盔凉面就是一道独特的 风景.如今, 吃传统小吃的人越来越少, 这些味 道, 说不定有一天就会突然消失在达城街头. 柴市街对面的巷子里, 有家不起眼的锅盔 摊.门店不大, 但名气却不小, 由于味道好、 价格 实惠, 这里卖的锅盔, 不少老达城人都吃过. 这家锅盔摊的老板叫胡德银, 今年6

0 岁的大 叔, 从1

9 7

8 年首次开摊以来, 他做锅盔已有4

0 年了. 两米左右的门面, 一个半人高的大铁桶, 一张 一米左右长的桌子, 一团团白生生的面团, 一根圆 溜溜的擀面棒, 这些就是胡德银做锅盔的全部工 具.铁桶内壁大半抹泥成灶, 焦炭火苗蓝幽幽地 窜出, 灶沿一圈面饼, 被炭火烤得滋滋暗叫, 散发 出一种独特的香气.这些烤着的面饼就是锅盔, 也叫 "锅魁" . "以前每天能卖出3

0 0 多个" 上午

8 时许, 胡师傅就已经开工. "早上五点 就要摆摊生火, 只要不是大暴雨都会营业. " 胡师 傅跟记者一边聊着, 一边揉搓着面团.手中的擀 面杖不时敲打着面团发出 "嗒嗒嗒" 的敲击声. "老 达城人嘴里说的 '打锅盔' 就是这么来的. " 胡师傅做锅盔时, 首先把面粉揉成面团, 然后 擀成长条, 把食盐包在面团里, 再从底部往上裹, 裹好后的面团, 沾上一点芝麻, 再压圆、 压平, 放在 抹满油的盖子上来回旋转, 直到两面煎出 "虎纹" , 再放进铁桶. "再等3 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 胡师傅 介绍, 只要锅盔 "鼓" 起来, 就能食用了. 谈及为何选择这门手艺, 胡师傅告诉记者, "家里条件比较艰苦, 又没读过书, 学一门手艺, 解 决温饱就行了. " 为了能养活自己, 胡师傅十几岁 便开始拜师学习做锅盔,

2 0 岁开始自己摆摊, 一 做就做了4

0 年. 靠着这门手艺, 胡师傅逐渐改善了自己的生 活, 并与李芬结为了夫妻,

4 0 年来一直夫唱妇随, 将小小的锅盔摊经营得有声有色. 说起创业初期, 胡德银的表情看不到半点艰 辛, 有的只是面带笑意, 过往的心酸仿佛从不曾给 他带来悲伤. "最开始我在朝阳农贸市场摆摊, 算 是最早一批做锅盔的, 比农贸市场的 '岁数' 还大, 现在搬到这个位置, 也有3

0 年了. " 胡师傅做的锅盔从

7 0 年代就深受达城人喜 爱, "那个时候大家都喜欢吃, 生意好得不得了, 每 天忙得饭都来不及吃. " 胡师傅感叹, "以前每天能 卖出

3 0

0 多个锅盔.现在生意不如从前了, 来买 锅盔的都是老顾客, 年轻人都不怎么吃了. " 以前大街上到处都是锅盔摊, 如今整个达城 找不出1

0 家.胡师傅收的3

0 个徒弟, 现在只有两 人还在坚持, 其他的早就转行了.胡师傅说: "昨 天还有个年轻小伙子来学做锅盔, 我还是很高 兴. " 心里难舍老顾客 "我买1

3 个. " 这时, 一位市民前来买锅盔, 他 告诉记者, 自己常年居住成都, 每次回达城都会买 些回去. "这锅盔是年轻时候的记忆, 家里的老人 小孩都喜欢吃.哎, 现在做它的人越来越少了, 真 怕有一天吃不成了. " 眼看丈夫忙不过来了, 一旁的妻子李芬也上 前来帮忙, 夫妻二人分工明确, 动作麻利. "已经不 仅仅是生意了, 而是一种对人、 对事都放不下的情 怀. " 胡师傅说, "我们这个小摊摊, 靠的就是左邻 右舍的回头客. " 据了解, 诚信也成为胡师傅多年 来的经营之本, 他自己始终坚持诚信经营, 绝不会 掺一点假. "基本上每天早上都要来买锅盔, 真的好吃, 外皮脆, 里面很有嚼劲.一个锅盔3 块钱, 加凉面 就是7 块钱. " 顾客杨女士说. "他闲不下来的, 之前生病在家休养, 待了两 天又出来摆上了. " 李芬告诉记者, 丈夫对自己坚 持了半辈子的手艺很不舍, "娃娃都让他不要做 了, 他就是不听, 没办法呀. " 这里常来吃锅盔的人, 胡师傅都是从小看着 他们长大,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