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哎呦为公主坟 2016-08-27
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 ―― ―记敢 侣 的小岗人 新华社记者 王正忠 张紫S 陈诺 跨入 凤阳县小岗村 门楼,沿着宽敞的友谊大道 向里走,一栋栋粉墙黛瓦的徽派小楼排立在道路两侧, 南来北往的游客在 大包干纪念馆 当年农家 等景点 间穿梭着,很是热闹.

出生于

1949 年的严宏昌是一名与新中 国同岁的老人. 这个

41 年前与村民们贴着身家性命干起 大包 干 的庄稼汉, 如今每天依旧习惯把头发梳得一丝不 苟,行走在村里的友谊大道、改革大道……更多来不及 命名的道路,他也乐得去逛逛. 在严宏昌眼中,村里的一条条路似守望者,见证着 小岗人的传奇:一群普通农民,通过奋斗改写命运,以 实际行动生动讲述爱国故事,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前进. 泥巴路上的 泥腿子 :有手有 脚,不信吃不饱饭 小岗, 新中国成立之初仅有

24 户人家,1955 年时 因地处岗地起名为小岗互助组,由此得名. 在位于小岗 村的 大包干纪念馆 里,一张老照片与如今景象形成 鲜明对比:蜿蜒逼仄的羊肠小道泥泞不堪. 在严宏昌的很长一段记忆里,小岗除了小,就是穷, 是远近闻名 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的 三靠村 . 扒火车外出讨饭是大伙儿最大的营生. 严宏昌也不例外,他21 岁时曾随家人一路跑到邻 市的县城,却无论如何抹不开面子讨饭,家人要来的几 块馍被他置于牛棚的梁上直至发霉. 有手有脚有田地的壮劳力,怎么就吃不饱饭? 严 宏昌想不明白. 于是,当有村民问他愿不愿意一道挖塘 时, 他欣然接受了这份只管吃饭却没有工钱的工作, 只要不讨饭,干什么都行. 这是一个转折,严宏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奋斗路. 塘挖完了,他便留下来挖藕,随后修铁路挖土方,进入 建筑队,凭借吃苦耐劳顺利做到了五级工,不仅逐步解 决全家吃饱饭问题,还积累了许多管理经验,成长为县 城里的一个 小包工头 . 这个江淮大地上再普通不过的小村落, 面向坎坷 命运的击打时,不愿屈服的不止严宏昌一个. 同村的严金昌,个子高高、长相清秀,曾因穿得整 齐、干净去讨饭,被村民们打趣: 你是去走亲戚,还是 '

查门楼'

子(挨门要饭)? 为了一家人吃饱肚皮,在那个 不许包产到户、不 许分田单干 的年代,严金昌琢磨着另寻出路,他先是 看中了祖父传下的那一二十棵柿子树, 利用空闲时间 精心照料,待柿子成熟后挑到镇上去卖. 尝到收获甜头后,严金昌接着 冒一冒险 ,又在房 前屋后种了几分地的生姜、大葱、辣椒、养了几头猪,却 很快被发现,挨了连续三四天的批斗. 他却说,不尝试, 就没有活路. 越来越多小岗人认识到,想吃饱饭,必须分户单干.

1978 年冬夜,小岗人在一份 秘密协议 上按下鲜红手 印. 大包干 极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次年小岗人便迎 来丰收,粮食总产 13.3 万斤,是前十余年产量的总和. 这如同一股强劲东风, 瞬间冲垮 大呼隆 大锅 饭 ,唤醒沉睡已久的农村大地. 自此,小岗在中国版图 上有了独特的历史 海拔 ,小岗人也逐渐明白,只要自 己想,只要下劲干, 泥腿子 也有无穷的力量. 砂石路上的 淘金客 :千方百 计也要迈过富裕坎 大包干 惊雷一声,小岗人一夜越过温饱线. 上世 纪80 年代, 闲不住 的严宏昌跑出村庄,坐着火车一 路北上到了郑州、新乡,又一路南下去了福建.在一家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