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元素吧里的召唤 2016-07-11
周刊 教育家 推进教育家办学12版2018年1月31日 主编: 吴绍芬

电话: 010-82296743 投稿

邮箱: zgjsbjyj@vip.

163.com 美编: 孙东

电话: 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

邮箱: zgjsbtp@vip.163.com 新样态学校, 让教育更有 人性 针对教育中存在的急功近利 针对教育中存在的急功近利、 、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 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 、 不讲科学的问题 不讲科学的问题, , 我们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加强学校的自主变革 我们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加强学校的自主变革, , 引导学校走向内涵 引导学校走向内涵 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1

1 月月23

23 日日, ,

2018 2018 年中国教育科学论坛之 年中国教育科学论坛之 新样态学校的思与行 新样态学校的思与行 分论坛在北京举办 分论坛在北京举办, , 与会专家 与会专家、 、 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 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 围绕此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围绕此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 思想峰汇

本报记者 吴绍芬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 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在 这样的背景之下, 慕课、 翻转课堂、 微 课堂等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应运而 生, 这些学习方式可以突破学习时间 和空间的局限性, 有利于学生和社会 学习者个性化进行线上学习, 有助于 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扩大优质教育资 源的覆盖面.同时, 这种基于互联网 的教学模式的诞生和发展, 也有助于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促 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的融合, 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此外, 互联 网教学的发展对教学方式的变革、 优 质教育资源国际拓展、 多元文化的国 际理解搭建了新的、 更宽阔的平台. 确实, 随着互联网教育蓬勃发展, 人工智能 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有 人十分担忧, 认为学校甚至教师在不 远的将来可能会消亡.这种担心未免 有点夸大, 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势 必会引发新一轮教育教学变革, 尤其 是教师必须为这种变革做好准备. 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学校 教育受到直接冲击, 教师角色正在发 生转型, 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 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师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伙 伴关系. 同时,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颠覆了 传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一般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知 识传输的阶段, 就是学生接受知识的 过程, 传统学习往往是通过教师讲授 实现.第二个阶段是知识内化, 就是 学生要把接收到的知识消化吸收, 真 正掌握, 将来可以学以致用.传统的 方式一般是课后学生复习、 做习题, 教 师进行辅导答疑.而互联网教学使这 个过程面临被颠覆的局面.在互联网 教学背景下, 知识传输这个环节可以 从课堂转移到课前, 学生在网上通过 个性化学习实现知识传输.在课堂 上, 教师需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 究、 反思、 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 习.所以, 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学习 过程的革命, 内涵就在学习过程的颠 覆.这些变化也给学校教育提出新的 挑战: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 观、 多样化的质量观, 突破千校一面、 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 多样化、 个性化 培养人才.要树立现代教学观, 尊重 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变革 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 深度融合.要积极探索以学生学习为 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构建师生学 习共同体, 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通过 教师的引导、 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 的合作, 实现教育目标.要改革传统 的课堂教学模式, 把重点放在鼓励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式 学习上.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管理机 制.调整教学组织乃至传统的教室布 局, 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优化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教师考核标准, 完 善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综合评价机制. 高度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加强教师培训, 让他们重视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要鼓励教师研 发网上课程, 参与线上教学, 特别是要 把重点放到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上,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学习效果. 当然, 以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技术 为代表的高新技术, 正在增加网络教 学与教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这给学 校教育带来新的冲击与机遇, 我们要 保持敏锐的目光, 在可能的条件下进 行积极探索.但我个人认为, 我们不 能炒作, 不能夸大其词.虽然互联网 教学可以把一门课程做到效果非常 好, 但是课程教学不等于学校教育. 我们要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 它并不能取代一切, 包括教师.因为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学 校的办学传统、 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 都会对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起到潜移 默化的熏陶作用, 这是现有互联网技 术包括人工智能所不能完全取代的. 除此之外, 学生的社会发展性素质养 成, 人际关系、 公共关系、 团队精神、 人 格培养等方面, 互联网不可能完全取 代学校教育. 我们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 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