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52276522 2015-12-25

7100 篇文献 涉及多巴胺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的报道. 近来, 也有 很多学者试图从谷氨酸系统的异常这一角度来解释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在海马和皮层脑区 谷氨酸投射的神经元是由多巴胺调节的[9] . 反之, 那 么谷氨酸神经元的信号输入调节了多巴胺神经元的 激活[10,11] . 当大脑纹状体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功能 减退, 且同时伴有中脑纹状体 DA 功能增加时, 可能 改变丘脑与皮层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继而导致精神 分裂症的症状.因为正常的丘脑信息滤过作用(thalamic filter process)依赖于两条平行的通路(即兴 奋性谷氨酸神经元传入与纹状体 DA 抑制性作用)之 间的平衡. 当兴奋性谷氨酸传入缺乏或抑制性 DA 功 能增加时纹状体与丘脑间抑制通路的调节功能下降, 丘脑信息过滤作用减小, 可能表现为精神分裂阳性 症状. 相反, 当兴奋性谷氨酸作用减小, 伴纹状体 DA 功能增加时, 激活纹状体与丘脑兴奋通路, 继而 增强丘脑到皮层的过滤作用, 这种皮层的感觉传入 缺乏就会导致精神分裂阴性症状. 虽然, 到目前为止, 仍然不清楚是多巴胺还是谷氨酸递质系统的紊乱导 致了精神分裂症的产生, 但相当多的研究显示众多 发病诱因最终都导致多巴胺系统功能的异常改变[12] . 然而, 分子水平上的多巴胺功能的障碍究竟是如何 引起了行为心理层面的变化? 同样的, 抗精神分裂 症药物如何仅通过阻断细胞表面的受体却改善了阳 性症状? 微观层面(基因和蛋白质)的变化如何导致 了宏观(思想和行为)的改变? 这其中的机制到目前 仍未能全面阐明. 这些年涌现出许多理论都试图去

2012 年12 月第57 卷第35 期3386 解释上述两个过程, 其中之一是由英国伦敦皇家学 院精神病学院院长 Kapur 等人[13~17] 提出并完善的动 机突显学说. 这个理论的基本假设包括: (1) 多巴胺 参与奖赏与动机突显过程;

(2)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巴 胺系统功能紊乱导致了动机突显异常, 从而引起了 阳性症状的出现;

(3)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通过对动机 突显的抑制作用改善了患者症状.

1 精神分裂症发病诱因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其病因涉及基因、环境、社会经历等多种因素的相互 作用. 本文将从精神分裂症诱发因素与多巴胺系统 功能紊乱的新近研究报道展开叙述. 然后, 在此基础 上介绍 Kapur 提出的多巴胺与动机突显这一心理学 范畴的学说, 通过这一理论框架的提出来解释精神 分裂症研究中的发现的相关现象. 最后, 笔者将讨论 我们实验室近年来开展的研究工作, 这些工作对此 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1 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参与调节多巴胺功能 对双胞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 精神分裂症 的遗传率竟高达 80%. 随着人们对于基因认识和研 究的深入, 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基因也越来越多地 被揭示出来. 从基因水平来说, 多巴胺系统对于精神 分裂症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精神分裂症研究论 坛的基因数据库(http://www.schizophreniaforum.org) 提供了详尽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元分析研 究结果. 到目前为止, 在总共

1088 个易感基因中的 前10 个与精神分裂症最密切相关的基因中有

2 个是 涉及多巴胺能神经通路的, 且都与多巴胺 D2 受体相 关. 此外, 还有其他一些易感基因也与多巴胺神经系 统相关. 例如, 编码多巴胺囊泡转运体蛋白(VMAT1) 的基因, 翻译后的该蛋白在将多巴胺和其他单胺能 递质转运进入囊泡中发挥重要作用[18] . 需要特别提 到的是名为 dysbindin (dystrobrevin-binding protein), 即短棒菌素结合蛋白基因, 这一基因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