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人间点评 2015-12-05

10 年来, 漳州市已经举办过两届 林语堂作品国际研讨会, 在漳州市郊天 宝镇和平和的坂仔各建了一座林语堂 纪念馆. 据说有关方面还想在坂仔打造 文学小镇, 林语堂也已被热炒. 卢一心 的几篇文化随笔就林语堂的作品研究 以及林语堂的文化意义所发表的意见 很有见解的, 也是他的散文文化价值 的一种体现. 除了以上两组文字外, 《平和是一 尾鱼》 中对平和人文化性格的剖析, 《三坊七巷》 中对福州名胜三坊七巷近 百位文化名人的介绍, 《记住一座村庄 的名字》 对尤溪桂峰村悠长文脉的描 写, 《处处飘满茶香的山村》 对出产白 芽奇兰的崎岭彭溪村的状写与介绍, 在淡淡的茶香中挥洒着浓浓的茶文化. 散文集 《风是免费的》 第二辑 土楼 散章 中多篇写土楼的文字所散发出 的浓郁的土楼文化气息, 都让读者感 受到卢一心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色. 其 中尤其像 《风是免费的》 写法国自由画 家尼可应邀到平和参加 周碧初油画 展暨美术作品邀请展 的情景, 尤其是 参加画展后参观环溪楼和熏南楼两座 土楼的经历, 让中西两种文化发生碰 撞, 从而更加强烈地表现土楼文化的 魅力, 读来更是兴味盎然. 福建号称散文大省, 在散文创作 方面可以说是名家辈出, 有着优良的 传统可以继承. 近百年来, 除了冰心 外, 还有郭风、 何为等名家在全国散文 界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现代著名作家 许地山也是漳州人, 其散文名篇 《落花 生》 即写于漳州, 林语堂更是卢一心的 同乡. 有这么多名家大师可供师承, 卢 一心在散文创作方面又走过一段不短 的路, 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就, 因此, 我们有理由对他在散文创作方面提出 更高的期许. 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 散文易学而难工 , 卢一心二十余年中 写了数百篇散文随笔, 可称为佳作美文 者犹屈指可数, 要取得创作上的突破, 并非易事. 不过, 以卢一心的韧劲, 以他 在绘画上的突出成果, 有诗画作为底 蕴, 再有更加开阔的胸襟和视野, 我们也 可以充满信心地期待他在散文创作上取 得更大的成就. 诗情与哲理相融的山水文章 诗情与哲理相融的山水文章 ― ―― ―简论卢一心的散文创作 简论卢一心的散文创作 何镇邦 何镇邦 这是一部有特色的诗集.作者郭万超是一位从事社会科 学研究的博士, 在他自己的学术领域有专长、 有学历、 有成就. 但是他爱诗写诗的经历比他的专业职业学术经历要漫长得 多.他学诗写诗是从少年时代就被开启和诱惑着的, 几乎与他 的读书受教求学的经历一样漫长.这本诗集收录了作者初中 时代开始的诗作和最近的新作, 诗龄有近

30 年, 诗作

150 余首.与其说这本诗集展示着诗作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的成绩 和他的诗作的艺术魅力, 不如说他的写作再一次揭示了诗歌这 种文学样式和艺术形式本身的强大的精神魅力. 在所有文学艺术的样式中, 诗歌可以说是宝塔尖上的钻 石.它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也是最具艺术魅力的艺术样 式之一.它是语言的极致, 也有文字的魔力.诗歌在占卜的时 代就是人类的预言, 在世俗的社会它又是巫术般的精灵.这是 诗歌非同凡响、 超凡脱俗、 精神强大、 魅力无穷、 经久不衰、 跨越 时代的重要原因.人类是诗歌哺育成的人类, 诗歌是人性最伟 大的基因.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人类众多古老伟大文明中惟一 活着并还在生长的文明, 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我们的诗歌 传统始终没有中断, 它一直活在我们的文明、 文化、 文字之中, 它活在我们的职业诗人之中, 也活在广大的民众生活之中. 一般认为, 写作诗歌时, 捕捉诗意、 具有诗心, 用诗眼把灵 感植入诗行, 是诗人的基本能力.而我以为, 读诗、 赏诗、 爱诗 也需要同样的秉赋和素质, 长期濡染, 方可写诗.郭万超的 诗歌经历似乎印证着这一点.他的诗集分为 爱情 哲思 抒怀 生命 几个篇章, 反映了他的诗歌生活, 也揭示着诗 歌的意义. 从创作学的角度论, 诗歌无论短长, 都高度集中地体现了 艺术创造的灵感、 想象、 语言、 哲思、 形式、 叙述、 阅历等各种元 素, 写诗的状态和境界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创造过程. 诗人气 质 诗人想象 诗性语言 诗心弥漫 诗意盎然 这些语言评 价不仅指向诗歌, 而且普遍地用于对各个艺术门类艺术创作的 评价之中, 就说明诗的 艺术性 是多么特殊.这样来看一个业 余诗人的写作, 至少说明他对诗歌有多么爱好或痴迷, 也说明 他对生活、 生命、 生长, 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和艺术情怀. 在这部总名为 《如歌流年》 的诗集中, 作者郭万超不时给我 们带来诗意的惊喜和愉悦.他的爱情在眼睛与眼睛的对视中: 你的眼睛/是无 边的湖/我想畅游其中/寻找那岸 .他的恋情在 《爱的归巢》 里: 我的爱在远方 漂流/寂寞的相思树/在春日的午后生长 .他的信念 从每一块寒森森的岩石中 爬出/从每一块夏天的冰块溢出 .他的哲思在 《月亮》 《流星》 《秋叶》 《烟》 等短章 里, 也在 《佛》 《蝉》 《冬日备忘录》 等佳构中.季节、 时间、 城市、 少男少女、 花鸟鱼 虫、 江河日月、 痛苦与幸福、 历史与现实, 都是他的诗的题材.这些诗记录着一个 人的成长史, 也启迪读者怎样在日常生活、 平凡事物、 人生阅历中发现诗意和 美.以诗人的情怀看待生活, 我们将对生活产生新的理解.诗歌的一个重要使 命不正是要丰富我们的想象和情怀吗?诗歌不正是要用美丽的语言表达深刻的 思想和丰沛的精神吗?我们可以从这些诗歌中看出作者的努力和追求.这种 诗意的栖居 正是诗歌对于我们的意义. 在人生阅历中发现诗意的美在人生阅历中发现诗意的美向云驹向云驹阅读阿莹的散文已经有很多年了, 而集 中阅读他的文化散文, 却是在他的新作 《大 秦之道》 中. 这部主要取材于中华文化发祥 地和传承地陕西的散文集, 几乎可以说是一 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聚集在陕西具 有标志性的传统文化遗存, 如文物、 风物、 人物、 古迹、 名胜、 宗教、 艺术、 茶道、 陶瓷、 古玉、 乐器等等, 尽在作者的视野之内, 而且都 已成为今人与古人展开心灵对话的支点. 这 些文化遗存本身聚集着中华文化的幽深奥 秘, 聚集着中华民族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 而这些文化遗存与当代人拉开的遥远的 历史时空, 又使其变得神秘而扑朔迷离. 因此, 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学养、 想象力和叙 事能力, 要完成这样的写作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说, 《大秦之道》 表现出的阿莹的文 化学养、 想象力和叙事能力并没有出乎我所 料的话, 那么, 让我获得意外的收获是: 作为 文化散文, 《大秦之道》 回答了我长期以来的 一个疑问――文化, 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成为 文学的书写对象? 在我看来, 文学本身的目的并不在于解 释某种文化的真相. 或者说文化是不可以作 为文学本体的. 因为文学的本体永远是作为 生命存在形式的语言本身, 而文化是人类对 世界的系统编码过程. 特别是对于散文这种 本来是在书写作家自己的文体来说, 文化更 属于一种本我之外的存在. 作为一种人类的 编码行为和结果的文化, 是一个连续不断的 约定俗成的过程, 是对世界秩序的一种逻辑 建构. 而文学作为人自身生命存在的语言形 式, 则永远是在不断地解除这种约定俗成的 过程之中. 文学是一个不断地重新命名世界 的过程, 它是在不断解构已有编码秩序中完 成的特殊的编码行为. 因此, 文学始终是一 个解码行为, 是对世界秩序的一种持续解 构. 在这个意义上说,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是十 分复杂的. 文学创造不是从文化意图 (编码) 出发的, 甚至可以说是从反文化的意图 (解码) 出发的. 但文学最终会被当做一种文化, 而且是文化中最文化的部分, 因为文学在解 码的过程中完成了新的编码 (命名) , 在解构中实现了对 世界新的建构. 在这个意义上说, 文化既然不可能作为 文学写作的对象和目的, 那它又是以何种方式、 何种性 质进入文学写作的呢? 或者说, 文化在何种意义上可以 作为文学书写的对象呢? 从阿莹的 《大秦之道》 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文化散 文的写作并不肩负穷尽某种文化真相与编码逻辑的 使命. 在 《大秦之道》 中, 阿莹触及了大量的考古前沿 问题, 譬如石峁遗址、 法门寺地宫、 唐代天坛遗址, 再 譬如古埙、 青铜爵、 秦代箭镞等等, 而且似乎时时在追 问这些文化遗存的考古结论, 不断地请教考古专家. 然而, 阿莹真正找到的, 却并不是准确的考古结论, 也 不是古迹和文物本身的来龙去脉, 而是有关这些古迹 和文物的感知、 想象和故事, 及其在当下现实中牵扯 的人际纠葛、 情感和思想. 在 《法门寺之谜》 中, 阿莹在 简要交代了有关法门寺地宫的史实后, 便展开了从古 至今大义坚守法门寺地宫秘密的史迹, 讲出了三个扑 朔迷离而又壮怀激烈的故事: 伟大的遗漏、 伟大的谎 言和伟大的涅, 进而升华出中华民族用生命守护文 化遗产的感人至深的精神与操守. 在 《天坛之土》 中, 阿莹用大量篇幅展开了对大唐祭天盛况的盛大想象, 而最终却将笔墨落在了一层一层覆盖天坛的黄土之 上. 因为他认定那些黄土是长安的百姓为了 保护天坛一筐一筐堆积成山的. 这些黄土象 征着长安百姓对 一个王朝的辉煌 的珍惜 和敬仰、 作为京城子民的荣耀 、 以及 重振 天坛雄风的浓重期望. 因此, 这一层一层 的黄土, 其实是与那象征着大唐王朝辉煌的 天坛同样重要的 文物 , 而且, 此 文物 凝 聚着老百姓情感的温度和精神的高贵. 而这 样的结论是任何考古学家都得不出来的. 由此, 我继而真切地感受到了 《大秦之 道》 给予我的又一个启示――历史叙事与文 学叙事在文化散文中的不同书写取向. 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似乎都是讲故事 的, 而且在史传体的散文中, 这两种叙事往 往会交织在一起, 难以分辨. 最典型的例证 就是司马迁的 《史记》 . 《史记》 的本意是记 史的, 当然应该属于历史叙事, 并由此成为 二十四史之首. 然而, 司马迁却是用文学叙 事来记史的. 他所讲述的每一个历史人物 和历史事件, 都是用生动的故事和细节描 写完成的, 以至于成为散文中的极品, 被鲁 迅先生赞为 无韵之离骚 , 其叙事能力至 今无出其右者. 故此, 《史记》 中的历史叙事 与文学叙事就难以厘清了. 惟其如此, 后世 史家与作家才得以共同分享这部辉煌巨 著. 而当今的文化散文, 特别是书写历史文 化的散文, 再一次将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交 织在了一起. 然而, 《大秦之道》 告诉我, 历史叙事与 文学叙事具有完全不同的书写取向. 历史叙 事指向的是历史的真实, 文学叙事指向的是 情感的真实;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