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lay 2015-07-31
谢华安: 藏粮于技 刷新水稻亩产纪录 郭孔辉:打破技术壁垒助力汽车产业升级

2019 年2月25 日 星期一 科教部责编 主编:叶晓雯 编辑:刘琴 美编:黄海宁 值班

电话:0771-5690081 电子信箱:rb.

kjb@gxrb.com.cn

7 创新・科技 信息 赵其国:带项目和资金来广西开展红壤研究 一块地如何种出两块地 的粮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福 建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一 生都在探求水稻高产这一问 题的答案. 现在种水稻不赚钱,年轻人不会种稻、不愿意种 水稻,怎么办? 广西作为中国水稻主产区之一,面对 粮食发展的阶段性 困局 ,2009 年受聘为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的谢华安献计 献策―― 广西农业要发展,要 藏粮于地 ,更要 藏粮于技 .多次打破广西水稻亩产纪录的再生稻技术正 是这一计策的完美体现. 所谓再生稻,是指在一 季稻成熟之后,只割下稻株 的上三分之二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三分之一植 株和根系进行再培育,利用 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长 出一季稻子. 只要管理得好,60 天以后又收第二季,既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还 能充分提高土地产出力,效益提高. 谈到自己的再生稻技术,谢华安颇感自豪. 说到再生稻落户广西的 故事,还要从2011 年说起. 那年

7 月,谢华安到灌阳县 黄关镇的神农稻博园核心示 范区,见基地里禾苗长势良 好,加上收割后还有较长时 间,他便建议当地技术人员 育留再生稻.经过悉心指点 和几年的试验和改进,该地 水稻产量不断刷新高产纪录.2014 年,灌阳再生稻高 产示范基地再生稻亩产 426.8 公斤,创广西再生稻新纪录.3年后,平均单产突破500 公斤,再次刷新纪录.目前,广西中稻地区育留再 生稻面积持续稳定在

30 万亩 左右,辐射推动全区再生稻 生产. 农业安则民心稳,农村 富则国家强.谢华安称保障 粮食安全,让老百姓吃饱吃 好,广西大有可为.为此,针对广西农田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在谢院士指导下,广西水稻 研究团队不断加大科研创新 力度,目前广西优质杂交水 稻技术全国领先,广西选育 的优质杂交水稻除了在国内 大面积推广外,还远销到东 盟国家,累计推广面积超亿 亩,新增社会产值

200 亿元.

2 月19 日是元宵佳节,当天上午,广西老年大学的教授及学员们 , 准备了

60 多幅书画作品及

160 多份红枣,送给当天参加无偿献血的爱 心市民,这些特别的爱心礼物都是由年龄在

60 岁以上的志愿者无偿提 供的.

本报记者 梁莹通讯员 曹t铭/摄影报道 如何进一步完善国防科技协 同创新机制,推动国防科技工业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如何突出问 题导向和需求引领,推进军民科 技创新资源开发共享?我区紧紧 抓住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大机 遇,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构建全 区工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自治区科技厅相关人士透露,全区聚焦重点领域,依托区 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军民资源互通共享、相 互支撑和有效转化;

围绕提高国 防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地方 科研机构、优势企业进入军品科 研生产,支持军工领域建设军转 民产学研平台、军民融合技术创 新平台.在自治区科技计划中设 立军民融合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 项目,重点支持北斗导航产业、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 产业、军民两用新材料、军用电 子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科技创 新,目前在北斗导航与定位、云 平台与大数据、电子元器件与材 料制造等方面的军民两用技术研 发已取得初步进展. (李新雄) 科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 样的良好愿景在广西正成为生动 的实践.记者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