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yhzg 2015-05-09

2 2 3条均保留了这一规则,德国

1 8

7 7年民事诉讼法典第

2 3 1条正式对 确认之诉作出了明确规定. 〔

1 1 〕 该条对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典的制定影响深远,被相关国家 的民事诉讼法典广泛采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界的通说认为,直到

1 9世纪中晚期,确 认之诉才成为一种被逐渐认可的诉的类型. 〔

1 2 〕 且上述规定确认之诉的法律条文中,大多都 明确要求只有存在法律上的利益时,才可以提起诉讼.因此,确认之诉从被写入大陆法系 诉讼法典之时起,就与确认利益对其的限缩紧密联系在一起. 英美法中虽然没有类似大陆法系关于诉的类型的明确划分,但在

2 0世纪上半叶也出现 了与确认之诉类似的宣告判决制度 ( d e c l a r a t o r yj u d g m e n t ) .美国宣告判决制度的奠基人,耶 鲁大学法学院埃德温・波查德 ( E d w i nB o r c h a r d ) 考证发现,虽然此种制度的雏形可以在英 国法中找到,但是英国法本身以及大量受英国法影响的国家 ( 包括法国) 等并没有承认宣 告判决制度的正当性. 〔

1 3 〕 他也是从对德国法的比较研究中,认为有必要建立宣告判决制 度,为给付之诉无法实现的功能提供补充.宣告判决制度的确立一波三折,直到

1 9

3 3年,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才开始承认州法中宣告判决的合法性, 〔

1 4 〕1

9 3 4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联邦 宣告判决法 ( D e c l a r a t o r yJ u d g m e n t A c t ) ,这一制度方得以确立.1

9 3 8年美国联邦民事诉讼 规则也通过第

5 7条接纳了宣告判决.美国统一法律委员会认为,宣告判决的目的是为当事 人不确定 ( u n c e r t a i n t ya n di n s e c u r i t y ) 的权利、状态和其他法律关系提供解决纠纷和救济的 可能. 〔

1 5 〕 但美国法院在此后的司法实践中,常常在原告的适格性、争议的可司法性、证明 责任的分配等问题上,针对宣告判决制度提出挑战. 〔

1 6 〕 ( 二) 确认之诉的具体特征 从两大法系确认之诉制度的发展过程看,确认之诉并非诉讼的常态.与给付之诉相比, 确认之诉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确认之诉具有补充性.确认之诉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补充某些情况下给付之诉难 以实现的功能.大陆法系方面,尧厄尼希认为,确认之诉针对给付之诉的补充功能,主要 体现为三点:第一,对绝对权的确认,由于给付之诉以请求权为标的,所以对于特殊的绝 对权需要用确认之诉来确定保障.第二,对请求权的确认,此种情形主要适用于赔偿数额 暂时无法确定,但有必要先行确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存在的场合.第三,消极的确认之诉, ・

8 2

1 ・ 法学研究

2 0

1 8年第 1期〔11〕〔12〕〔13〕〔14〕〔15〕〔16〕参见夏璇:《 消极确认诉讼研究:从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展开》 ,法律出版社

2 0

1 4年版,第68页. 参见前引 〔

7 〕 ,罗森贝克等书,第656页;

[ 日] 高桥宏志: 《 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 ,林剑 锋译,法律出版社

2 0

0 3年版,第60页. E . B o r c h a r d ,T h e D e c l a r a t o r yJ u d g m e n t s ―AN e e d e dP r o c e d u r a l R e f o r m ,2 8Y a l eL a wJ o u r n a l

1 0 6-

1 0 8(

1 9

1 8 ) . N a s h v i l l e ,C . &

S t . L . R y . v . Wa l l a c e ,2

8 8U . S .

2 4 9(

1 9

3 3 ) . U n i f o r mD e c l a r a t o r yJ u d g m e n t s A c t ,1 2U . L . A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