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笨蛋爱傻瓜悦 2014-08-16
97 许多事情总因时代而异,清华的校园 生活也是如此.

20 世纪的前半叶,国家混 乱自不必说;

而后半叶,国家统一,校园 应是一片宁静,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我自

1953 年进入清华,1960 年离开, 亲历了

50 年代的清华历史.其中除人所共 知的"肃反"和"反右"等政治运动外, 还有不少琐碎往事也点缀了那个时代的校 园特点. 大约在

1956 年及其以前,学生都是在 所谓 "远东最大的木结构" 新大饭厅用膳. 每日三餐,开饭时间一到,大家便蜂拥而 至. 白涝缫寻诤

8 份素菜, 中间一盆荤菜, 无需凭证,凑够

8 个人就可开始,站着吃. 主食和菜汤放在中间走道,随便拿.总以 馒头米饭为主,有时还有蛋炒饭等花样, 水平相当不错.1957 年开始,伙食费自付 一半(6.5 元),困难学生还可申请免除, 但水平有所下降.就餐前,仍然无需任何 凭证,凸显了那个年代良好的社会风尚, 校内校外从来没有人来蹭饭吃.从1957 年 冬到

1958 年春,系里组织我们到京冀农村 支援水利化,我第一次从县干部那里得知

50 年代农村的实际生活状况.可见,那时 国家是下了很大力气来保障大学生的伙食 水平的. 每周六晚上,大饭厅便成了电影院, 学生自带板凳,虽然拥挤,但秩序井然. 放映的差不多都是故事片,主要是苏联的 与国产的.苏联影片古典的居多,也有现 实的.间谍片最诱人,如《银灰色的粉末》 《水银湖上的魔影》等.总的说,与国产 片相比,苏联片人情味很浓,往往流露出 人类感情的复杂性,这似乎在说明两个民 族在人文方面的差异.也有少量别国的, 印象最深的是墨西哥故事片《生的权利》 和印度故事片《流浪者》.50 多年后,我 在美国和一位印度中年人面熟,随便问他 知道 "拉兹" 吗?并大致讲了流浪者的故事, 他却一点也不知道.也难怪,因为今天的 中国青年人可能也无人知晓《一江春水向 东流》吧. 在体育方面,大一大二有体育课,但 各年级都普遍实行苏联的所谓"劳动与卫 国制",简称劳卫制,包含许多项目,每 留住那些即将逝去的清华记忆 丁照(1958 水利)

1959 年,丁照学长(站立者)与老师在密 云水库工地

98 人必须全面达标.所以,大家每天晚饭前 都积极锻炼,完后在体育馆内冲澡,衣服 乱堆一起,几年下来从没有偷窃或拿错的 现象.

50 年代所用的教科书全部是从苏联翻 译过来的.很多年后,我和澳洲中学教科 书做了对比 , 觉得前者内容详实,还突出 苏俄科学家的贡献,后者则重视操作,插 图丰富,简单扼要,风格迥异.再补充一 句,当时的文字翻译水平也很高,大都是 半白话半文言,非常简练.学习苏联的另 一特点是"生产实习".我们年级在大三 和大四,分别去辽宁和广东两处工地参加 施工,每次两个月,安排在暑期,目的是 体验一下在河流中修建建筑物的具体过程. 后一次恰在

1957 年反右之后,带队的老师 在工地宣称, 这次实习是在校反右的继续, 所以开批判会是经常的事. 但总的感觉是, 人们的心情远没有后来大搞阶级斗争那么 紧张. 大约在

1959 年,学校又搞教育革命, 轰轰烈烈.记得每个系都要批判一个世界 级的学术权威,譬如像电磁理论的奠基人 麦克斯韦尔等.而当时最响亮的口号好像 不是"批判"而是"打倒".水利系内则 是学生"教"老师,低年级"教"高年级, 说年级越低越解放,所以大一的同学表现 最好. 有一次我问一位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