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XB156399820 2014-08-14
瓜渚湖 编辑: 王争 校对: 史惠英 2018.

5.13 星期日 Tel:85581661 E-mail:sxxbxwb@vip.sina.com

6 美好 生活 征文 明前日铸茶王征宇与母亲一起摘豆王雅琴几年前的一个春天, 我专门到王化村寻访明前的 平水日铸茶. 去王化之前预约了一个叫方敏的青年, 彼 时他在淘宝上开了网店, 专门销售他家手工炒制的日 铸茶. 虽说他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 且在杭州的一家 商业银行工作, 可他不安心只当个计算机程序员, 想回 家创业, 于是尝试网上开店. 一个双休日, 我如约而至, 走进村口, 远山翠竹在 四周笼盖, 潺潺溪流穿村而过, 古松翠柏映衬着粉墙黛 瓦. 大树之下、 溪沟之上悬挂着一个长长的秋千架, 秋 千架似乎早已融入那山那水那景, 随风飘荡着多少人 孜孜以求的诗和远方. 绕村四周都是茶园, 春天的茶园是绿色生命的一 次航行, 经过一冬的孕育,细细的嫩芽悻悻地张开双 眼, 带着一层雪白的茸毛, 由不得人上前去抚摸一下. 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门口, 见到了方敏, 一个清 秀斯文又纯朴的农家青年, 家门口的小桌子上, 摊着他 正在读的一本关于绍兴历史文化方面的书. 一会儿, 方敏的父亲出来炒茶, 只见他拿出半篮从 茶园里摘下来并摊青过的一堆青叶, 倒入架在屋门口 的一口大铁锅里, 大铁锅下面是一个柴炉, 方敏父亲的 手不停地在热锅里翻飞, 看得我眼花缭乱, 那娴熟的手 势没有多年的经验是练不出来的. 然后, 那青叶从青色 慢慢转为青褐色, 一股清沁之香在农家小院里飘荡开 来, 沁人心肺. 稍后, 原本半篮子青叶炒成了锅底的一小堆茶叶. 方敏拿起一小撮, 放入茶杯, 泡好, 递到我面前, 于是我 喝到了新鲜出炉的日铸茶. 那清香浓郁让人一辈子无 法忘记. 茶入喉, 起初有点涩, 然后到第

三、 第四口时就有 回甘, 似乎还带点淡淡的兰之幽香. 一杯之后顿觉神清 气爽. 方敏家的日铸茶看上去很朴实, 被炒得稍有卷曲. 而市面上的日铸茶大多外形条索紧致, 略显钩曲, 形似 鹰爪. 方敏很谦虚地说, 他家的手工茶, 其他都好, 因为 是柴炉现炒的, 比人家专业机器炒制还多一点烟火味. 然而, 这样的人间烟火味却是其他地方没有的, 也是自 那以后再也没喝过的. 喝完茶, 方敏说陪我去日铸岭走走. 于是我们顺着 山道边走边聊, 一路上, 方敏和我交流了许多有关日铸 茶的历史知识. 越地茶, 其实是中国茶界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 分. 越地地处北纬

30 度, 地多丘陵, 土地肥沃, 气候温 润, 最适宜茶叶生长. 历史上, 越地一直以绿茶为主. 平水王化一带的日铸茶其实是越地最早的名茶之 一. 早在唐朝, 日铸岭一带的山民就以蒸青的方法做成 团饼茶, 日铸岭成为当时有名的产茶区, 陆羽曾经在 《茶经》 中称: 浙东, 以越州上 . 而到北宋年间, 当地茶农改蒸为炒, 改碾为揉, 改 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 遂创制成日铸茶, 问世以后, 被 列为贡品, 享誉全国. 北宋欧阳修在文中说: 两浙之品, 日铸第一. 从 此奠定了平水日铸茶的显著地位. 日铸茶, 是为大宋贡茶, 达到一个历史高峰. 到了明代, 日铸茶还被人取了一个更动听更诗意 的名字 兰雪 , 而 兰雪 两字竟出自明代绍兴大才子 张岱之手. 日铸雪芽到了清代康熙帝手上, 竟成了心头爱. 当时, 绍兴的地方官员曾专门在日铸岭一带开辟了约四 十亩山地, 后人称之 御茶湾 , 每年采制特级茶叶, 进 贡给康熙帝. 岁月无情, 湮没多少前朝旧事. 如今, 我平常喝得最多的绿茶就数日铸茶, 每日泡 上一杯日铸香茗, 滋味鲜醇, 清香持久, 汤色澄亮. 差不 多就是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有一次, 我参加了某报社 的一项征文活动, 获得的奖品 是一年的报纸. 对方电话通知 我下周一去报社拿订报卡, 并 且告诉我地址、 领取方法. 因为周一要上班, 这个领 奖任务只能交给老妈了. 怕她 搞不清楚, 我特意写了张纸条. 然后在电话里, 我跟老妈说了, 周一去帮我拿一张订报卡. 没 想到老妈在电话那头却恼火地 叫了起来: 什么, 到哪里去, 我 弄不清楚的, 这种要填表格、 要 写字的活不要叫我做. 老妈没 读过几年书, 叫她到不认识的 地方去办事最头疼. 我不高兴 地说: 你不是认识几个字吗? 你不是认识路的吗? 怎么会搞 不清楚, 我都给你写好了, 你不 去算了, 我自己解决…… 说完, 我放下电话, 愤愤地想起了 同学娟的事. 那年娟正好上夜 班, 要考一张证, 晚上培训有 几次是她妈帮她上的课, 做的 笔记. 看看人家妈, 还能替孩子 学知识, 传授知识, 可我妈太 不给力了, 连这点鸡毛小事也 办不了. 周一, 我上班去了, 白天我 总是想着怎么去拿这张卡. 晚上我回到家里, 看见老 妈一脸骄傲地说: 你的事我办 好了. 我定睛一看, 桌子上果 然放了一张订报卡. 我又惊又 喜, 问她怎么拿到的? 她说: 我 照这张纸的地址, 问了好几个 人, 上楼时, 我不会按电梯, 就 等人来, 请别人帮我按. 到了那 儿, 给人家看这张纸再问哪间 办公室, 填表格, 请别人帮我 填, 就拿到了. 回来我是从十多 楼直接走下来的, 省得按电梯, 结果走得满头大汗. 老妈说着 哈哈笑了起来. 那一刻, 我突然有些感动, 这件事对别人而言, 自然是小 菜一碟, 可是对文化水平不高 的老妈来说, 却是有点难度. 天底下的父母, 各有各的 不同, 也许有的不能给子女提 供舒适的生活, 但是他们的爱 同样博大、 温暖, 为了子女不惜 去做他们认为头疼的事, 尽他 们的所能为子女撑起一片爱的 天空. 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 母亲种 了不少豆, 打电话叫我们回家尽管 去拿. 母亲一生勤劳, 年纪大了还 侍弄着田地, 我不忍心看她忙碌的 样子, 总劝她不要劳作了, 但母亲 说种了一生的田地对土地有感情 了, 一旦停下来反而会感到浑身不 自在, 所以也就顺着她. 这次回家, 我决定陪母亲一起去摘豆. 来到田间, 那几垄豆地长势 喜人, 齐刷刷的, 随风摇曳出一波 又一波的绿浪, 一株株墨绿色的 豆枝下冒出一颗颗翠绿色的月牙 形豆荚, 在豆叶的庇护下向下悬 垂着, 两头尖尖, 中间鼓起的椭圆 形部分有饱有瘪, 轻轻一捏, 豆壳 会脆裂, 还能挤出水来. 我想象着 母亲每天早晨走到豆地弓着腰铲 除杂草, 直到夜幕降临才扛锄回 家的情景, 不禁一阵心酸, 为了尽 量减少母亲的劳累, 只能抓紧采 摘着, 从这棵豆枝转到那株豆枝, 看到豆荚就用力往下摘. 不到半 个小时, 我就感到腰酸, 摘一会儿 站一会儿, 回看我摘过的豆枝, 东 倒西歪, 好像被暴风雨袭击过. 再 看母亲, 她总是不紧不慢地采摘, 左手臂挎着篮子, 用左手扶住豆 枝, 用右手捏着豆荚以旋转式的 方式将豆取下, 经她摘过的豆枝 看不出有任何损伤, 尚未饱满的 她舍不得摘, 有待成熟, 刚刚好的 又不敢漏下, 她说一旦漏下过几 天来摘的话就老了, 落进她篮里 的都是均匀饱满、 鲜艳欲滴的豆. 我坐在田垠边休息, 劝母亲 不要摘了, 够了, 母亲说她不累, 她每次采摘都是一株一株翻看过 去的, 就像看她的每一个孩子. 这 看似轻松的摘豆活儿, 想不到也 有不少技术含量呢. 母亲尽管老了, 但精气神非 常好, 一日三餐吃的是自己地里 种出来的蔬菜. 逢人便笑呵呵地 拉上几句家常, 偶尔我们去看她, 她恐怕别人不知, 总在大声喧哗, 常常夸大其词地说我们给她买了 好多吃的用的穿的东西, 说她的 每个孩子都很孝顺, 看到她一脸 的知足, 我整个人都感到特别的 舒爽. 我想, 常回家看看, 顺着母亲 的意愿, 陪母亲摘豆, 陪她聊天, 陪她一起慢慢变老, 也是我们做 儿女的一份福气! 藏在订报卡里的母爱瞿幼芳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