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会说话的鱼 2014-08-03
春节将近, 夏香@店 的生意又热闹 起来.

天刚蒙蒙亮, 店主人卢如彬、 陈夏香 夫妇就已起床. 和往常一样, 男主人负责 取@、 打包, 女主人则负责外运. 当陈夏香把做好的各种@儿送到离 @店

200 米开外的市场上去时, 差不多是 早上六点左右, 市场上杂糅着各种买卖的 吆喝声. 她像往常一样满脸堆笑,把一包 一包的@儿递给前来取货的老主顾们. 当 她回来的时候, 丈夫卢如彬已经准备好新 一天做@儿的全部材料: 糯米粉、 面粉、 绿豆、 花生、 芝麻、 白糖、 红糖、 黄栀子……夫 妻俩搭配着, 操持一天的活儿. 夏香@店 其实只是一家位于漳浦 县杜浔镇正昌路的小作坊, 面积仅仅

38 平方米. 可别小看这里做出的@儿, 在漳 浦可是小有名气. 今年

47 岁的卢如彬和小他

3 岁的妻 子陈夏香, 从婚后第一年开始, 就专门从 事@食生意. 他们做的@儿花样繁多, 有 糯米做成的甜@、 黄 碱@, 也有粳米做成 的水@、 花生@ , 还 有面粉做成的发糕、 馍馍等等, 闽南寻常 吃的@食在他们这儿可谓应有尽有, 而 且色香味俱全. 他们靠这种老手艺养活了 自己, 也培养了上大学的儿子. 我们也没有别的本事, 就会这个老 手艺, 没想到一做就做了二十几年 . 卢 如彬一边忙着干活儿, 一边讲述 着他的过往. 他说, 儿子出 生那一年, 迫于生计, 夫 妇俩开始学做这门手 艺.当时,他们还没有购买现在的店面,只在一座老宅里做,用的是传统的炊具,凭的是传统的手工, 然后把做 出来的@食装在小三 轮车上,再运出去沿街叫卖. 那时条件比较落后, 炊具 是一口大铁锅, 一个老旧的大蒸笼, 烧的 是稻草、 秸秆和米糠. 陈夏香介绍说. 那时候, 夫妇俩在低矮的灶间里忙碌 着: 男的用石磨磨糯米粉和面粉, 用柴灶 蒸煮绿豆, 用小炉子煮@头儿, 而后用力 和面;

女的呢, 则在一旁捣鼓绿豆啊花生 啊芝麻啊之类的, 捣碎后加上白糖, 拌匀 了当馅儿, 装在面团捏成的碗状里, 细细 捏合, 再用@印压花儿, 放置锅里, 盖上 蒸笼,烧火,出锅,抹香油儿…… 反反复复之间,无数个酸甜苦辣的日子一同被 蒸发 了. 那时候, 无论刮风, 还是下雨, 一大早 沿着杜浔镇大街小巷叫卖的吆喝声里一 定有陈夏香的声音: 卖@儿咯――刚 出笼的夏香@儿, 又甜又香 咯. 于是,那些爱上 夏香 @儿的人们就会远远地招手,跟着拉长声音叫嚷着: 给我来 一个哟. 十年前, 我们积攒了一点 钱, 就买下了现在这 个店面. 卢如彬说, 时代 在发展, 他们也在变革, 自从有了 店面, 便引进了蒸汽电炉, 而且自己还根 据实际设计出铁制大蒸笼. 大蒸笼高 0.8 米, 一次可放置三层, 蒸出以前三倍的@, 而且因为比较严密不易漏气, 出笼的时间 大大减少, 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量. 不过, 变的是@儿的数量, 不变的是 地道的@香. 我们闽南乡下的节庆比较 多,而且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买@,需求量大,要从早忙到晚. 陈夏香介绍,随着老一辈传统手艺渐渐消失,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会做@儿的,因为是纯手工制作, 店里生意好, 忙不过来时, 至少要叫上五六个帮手,有时,单单糯米@和黄碱@两种加在一起,一天就要做 到3000 个以上.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夫妻俩对此深有感触.日子过得虽然辛苦了点, 他们还是并肩携 手,一起迎来了美好生活. 现在, 新房子盖 起来了,儿子也上大学了. 咱老祖宗传下了 这门老手艺, 我们没有 废掉, 反而靠它生存了下 来,而且还过上了好日子,真要十万分的感恩啊! 谈起对 未来的构想, 他们知道不能指望 子承父 业 , 但依然想着把这门传统手艺继续进 行到底. 闽南一对夫妻坚守传统手作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